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虫害科普丨水稻矮缩病的危害与防治 [复制链接]

1#

水稻矮缩病

水稻矮缩病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是由叶蝉传播的一类病毒性病害,其病原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RDV)。水稻上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水稻在苗期至分期感病后,植株矮缩,无效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率降低,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水稻黄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曾暴发流行,水稻损失达30%~50%,21世纪以来,该病有扩散和加重的趋势。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布与危害

水稻矮缩病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尼泊尔,韩国、菲律宾,以及我国浙江、福建,云南、广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和贵州等稻区。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滇中的昆明、玉溪和滇西滇南的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区。暴发流行时,可导致30%~50%的产量损失,甚至颗粒无收年日本首先报道了水稻矮缩病毒病,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报道。年以来,水稻矮缩病发生区域不断扩大。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和湖南与水稻黄矮病并发流行,年仅浙江省发病面积就超过66.67万hm2,产量损失达2.6亿kg。年以来,该病害在渐江、福建和云南零星发生。年以来,对云南不同气候类型稻区调查、采集和检测鉴定,该病害在云南大部分稻区均有分布,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滇中稻区个别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因种植面积不大影响较小。在南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该病害常与黄矮病并发,在个别当地品种中发病率高达60%~70%,造成水稻矮化和黄化。通过—年的连续调查监测,该病害在云南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但由于推广应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加之稻农对水稻品种选择的多样化,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暴发流行。

寄主范围和症状

1.病原的寄主范围

水稻矮缩病毒(RDV)的自然寄主以禾本科的稻属、大麦属、稗属和狗尾草属为主,包括水稻、野生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看麦娘、早熟禾、雀稗、稗和狗尾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在矮缩病发生流行地区,稻田及田边可见稗、旱稗、狗尾草以及看麦娘等植株发病。

2.主要发病症状

病株普遍表现为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硬,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白色斑点,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虚线状。不同的品系染病后,除植株矮化为共同特征外,有的品种明显浓绿,无褪绿条斑,而有的品种则成黄化并发症,并有明显的褪绿条斑。水稻矮缩病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还会有如下不同症状特点。

1秧苗发病症状水稻幼苗期(秧田期)受侵染时,分蘖明显减少,植株矮化,移栽后多枯死。

2分蘖期症状水稻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发病后,导致植株的矮缩僵硬,严重矮化,无效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宽而较短,长度在1cm以下,病株不能抽穗结实。

3幼穗发育期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和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发病,叶部有褪绿条斑,虽能抽穗,但结实率低,多秕谷。与水稻条纹叶枯病比较,水稻矮缩病的明显特征是植株矮化,病株在田间表现为成片矮化或随机块状分布矮化。

健康植株与病株对比

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虫品种

抗病、虫品种的应用是防控水稻矮缩病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在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中,抗性和高产与优质往往难以兼顾。在实际生产中,容易忽视抗病、虫品种的选育,病害暴发流行时,没有适宜的品种而造成损失。随着病毒株系致病力的变异,以往的抗病、虫品种的抗性可能降低或丧失。因此,针对矮缩病抗病、虫品种筛选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做到有备无患。

由于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矮缩病毒的抗性存在差异,因此,在现有推广的水稻品种中筛选抗性种质,加以创新和改良,有利于水稻普通矮缩病抗性品种的选育。吴建国等()对目前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6个优良粳稻和籼稻品种进行了抗水稻矮缩病毒的筛选鉴定,发现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筛选出抗病性品种协优46和宜香,免疫品种冈优。陈茂顺等()对7个不同组合杂交稻进行抗水稻矮缩病毒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特优、冈优22等组合抗性较差,而D优63、特优77协优和D优68等组合抗性较强。

2.防虫治病

水稻矮缩病主要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其中,以黑尾叶蝉最为常见或传毒效率最高。带毒叶蝉一旦获毒就能终身传毒并经卵传给子代。因此,通过治虫防病的方法,控制叶蝉种群数量和带毒率,把带毒叶蝉扑灭在迁移到水稻秧苗传毒侵染之前。具体措施如下:

1可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把带毒叶蝉隔离在水稻秧苗之外,这样可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2春耕前人工铲除或选用除草剂清除田埂及农田附近的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3目前尚无对水稻矮缩病有直接疗效的化学药剂,对水稻矮缩病化学防治主要指治虫防病。防治黑尾叶蝉药剂主要选用击倒作用强,低毒的农药。带药播种:在播种的同时施药,种子出苗后植株体内带药,不受黑尾叶蝉的危害。秧苗防治:在单季晚稻秧苗1叶1心期,就要喷药防治黑尾叶蝉,起到保护作用。返青期,应5~7d喷药1次,以后的防治依虫量而定。

注意一般秧田、本田在封行前以及田边喷施药剂防治黑尾叶蝉,封行后撒施毒土或泼浇药液防治黑尾叶蝉。施药时,先四周,再中间。要同时防治秧田四周杂草上的黑尾叶蝉。

3.采取适当农业措施

1改变耕作制度。根据以往的调查,在早、中、晚稻或早、晚稻混栽地区,叶蝉发生频繁,易导致水稻矮缩病的暴发流行。取消中稻,避免早、晩稻混栽,可以减轻水稻矮缩病的发生。

2稻田合理布局。在相邻的区域内,水稻品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期尽可能较一致,减少叶蝉的活动和传播效率。早稻早收,避免传毒叶蝉迁亼晩稻。将相同成熟期的水稻品种连片种植,集中育苗,预防黑尾叶蝉在不同成熟期水稻品种上辗转迁移传毒,便于提髙治虫防病的效果。

3合理轮作。在重病区,冬作尽可能减少麦类、绿肥等中间寄主作物,而改种非寄主作物,如在热带稻区,可种植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减少初侵染源。

4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减少叶蝉的越冬场所,尤其在育秧时严格清除在秧田周围可能的中间寄主杂草,蔡止种植中间寄主作物,减少病害的传播概率。

5冬季晒垡。病毒在再生稻上越冬的热带稻区,冬季翻耕晒垡,销毁再生稻中的病株,可有效减轻初侵染源数量。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