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组民国时期的江苏南通老照片1916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江苏南通旧称通州,别名静海,后周显德三年(年)建城,在千余年的时光流逝中,留下了诸多的文物古迹,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历史名城。

本组图片皆出自当年在南通活动的传教士之手,除了前面五张标注了具体年代外,其他的都标注为年至年。根据其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可以断定,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

教会住宅

据史料记载,早在咸丰五年(年),基督教内地会创始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便来到南通传教。图为年南通的教会住宅,西式小洋楼,楼前有宽阔的人行步道,道路边摆放着石桌石凳,环境雅致幽静。

一张摆拍的照片

年,在教会住宅大院里,一个中国男子推着两名洋女子站在石头路上。坐在右边的是哈格曼太太,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她的家,推车人则是她的厨师,真正的车夫因为害怕照相而不得不换成他。

围观洋人

年,四名在教会里工作的洋人坐着独轮车前往南通码头,在他们周围,聚集着看热闹的人群。虽然民国已经成立四年多了,但在人群中还是可以看到一名留着辫子的孩子。在独轮车的右边站着两名女孩子,她们都是天足,说明当地的很多人已经从缠足的桎梏观念中解脱出来了。

看汽车

一辆汽车停在南通街头,车上坐着洋人女子和她的小婴儿。汽车四周站着传教士以及看热闹的人,其中有几名士兵。年,汽车在南通还是个稀罕物,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汽车前面,和坐在脚踏板上的洋女孩面面相觑。

上课的学生

年,正在上课的主日学班的学生。主日课堂是教会利用礼拜天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的一种教学方式。图为一名女教师正在给低年级的孩子上课,黑板上贴着“谢谢妈妈”、“放学回家”等字条,墙上还挂着家畜的图样以及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一群孩子

一群当地的孩子在前院的草坪上列队合影,为了照得更漂亮一些,很多人手里捧着花束。后排的人群中站着一名西洋女孩。他们都来自一所小学校。

藏族男子

一名藏族男子正利用独特工具给大麦脱粒,这种作业方式在老照片中从没见过。拍摄者介绍说:这名藏族男子虽然从事农活,但平日穿着很体面,而且会读写藏文,他经常教一些藏族儿童识字。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一部分藏民在南通地区生活了。

移棺现场

这里从前是一块墓地,现在被教会学校征用了,地下的棺材因此要被迁移。几名男子正在将刚刚挖出一具棺木抬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出棺木已经腐朽了。几名好奇的学生并不害怕,站在很近的地方观望。

狼山风景

这就是当年狼山及周边的模样。狼山是南通著名的风景地,在其周边还有黄泥山、马鞍山、剑山和军山,被合并称为“五山”。宋代之前,它们都是长江出海口的小岛,随着海岸线的东移和地貌变化,成为了矗立在江岸边的小山包。它们海拔不高,体量不大,但小巧玲珑,环境优美。

云支塔

南通有三塔,分别是云支塔、文峰塔和光孝塔。图为位于狼山顶上的云支塔,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座千年古塔。历史上多次损毁多次重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年,总耗资37万元。

南通运河

南通境内水系发达,其境内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等多条大运河。这张图片反映了当年的运河景象,运河两旁盖满了房屋,有高大规整的建筑,也有一些简陋的棚屋。因为靠近运河,其中有很多家客栈,它们的名称都被醒目地刷在白灰墙上。

船民生活

通扬运河(南通至扬州)是南通境内最古老的运河,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开挖,比京杭大运河的年代更早,这条河因经常走运盐船而被称为运盐河。图中盐运河畔停靠着一排落帆的木船,一些船民正在船头忙碌着。他们的祖辈都生活在这条河上,早已过惯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船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运河船上

一群人站在运河渡口的渡船上。这是一个教民小组,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在西方传教士的带领下前往某地,可能是参加一个会议。

又见独轮车

穿着草鞋的车夫用独轮车推着一名洋人女子。这种独轮车很笨重,人坐在上面,遇到坑坑洼洼的道路便颠簸得十分厉害。这名女子可能只是为了尝鲜,因为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就停放着一辆胶皮轮洋车,比较这种古老的独轮车要舒适得多。

下乡途中

一名西洋女子和她的教友前往乡下途中,一行人中有老年女子和中年女子,另外还有一个戴着礼帽的年轻男子。通过这张图,我们能够了解当时不同年龄段人的穿着打扮。

乡村风景

两名农夫赶着水牛正在干活。男子脚下踩着的农具叫耙子。耙田是在插稻秧之前所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这块稻田位于山脚下,不远处的田边有一棵造型奇特的大树,显得古意盎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