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史古埃及人与早期历史线索 [复制链接]

1#

古埃及人与早期历史线索

埃及的名称来自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诗中称北非这片地区为Aígyptos(发音为“埃及普托斯”),现代西文埃及一词便由此衍生而来。古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库马特”(Km.t,意即黑色的土地),与周边黄色沙漠相对照。

成文史内的古埃及人属单一民族,说同一种语言,只有方言的区别,语言系属塞姆—哈姆语系。最早的埃及人可能是从南部迁徙而来的黑种人,之后来自亚洲的哈姆人进入北非,与黑种人混合。再后又发生多次种族、民族的融合,如喜克索斯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到来并建立统治,因而古埃及人虽是单一民族,却是由多种族、民族融合而成的说同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现代埃及人则是在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逐渐形成的。

考古学家在尼罗河流域的台地上出土过一些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证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已有人迹。另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也在靠近尼罗河的一些地点有所发现,估计该时期的居民以采集、渔猎方式生活。

目前发现的史前人类遗存多属中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约—年前),从出土器物中可看出社会生产与社会结构的缓慢变化。

在距今约年以前的遗址中,发现古埃及居民已经使用经过精细打击成型的石臼、石杵、石刀、石镰、石磨盘,表明此时的古埃及人以天然谷物种子为食,掌握了采集、收割、脱壳、研磨等复杂技术。

在距今—年的遗址中,如在上埃及的塔萨—巴达里、下埃及的梅里姆达等遗址中,居民定居于村落,种植大麦与小麦,饲养绵羊、山羊,也从事渔猎,但手工业跃出简单的石器制作,已有陶器和铜制装饰品。在上埃及涅伽达文化I中发现墓葬风俗较前普遍,坟墓大小、陪葬物多寡有明显差别,反映社会成员之间出现贫富分化,这是阶级产生的前兆。

自涅伽达文化Ⅱ(公元前年)始,埃及逐渐进入文明社会,并在公元前—前年形成国家。有关这段时间的史料同样很少,只能根据有限的考古史料来大略勾勒出当时的情况。

约公元前—前年,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的代表——国王开始现身于考古材料中。如在上埃及希拉康坡里出土的“蝎王权标头”上的刻画,显示蝎王高大形象,身后跟随仪仗,队员身材尺寸不及蝎王一半。画面上还有从事劳动的平民或奴隶,表明劳心者与劳力者的阶级分化。

在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此时埃及常发生战争。如在阿拉克出土的石刀手柄装饰物上,刻画着水陆战斗的浅浮雕。在希拉康坡里出土的“战场调色板”上,正面刻画着狮子与猛禽在吞噬被击倒的敌人,图中央的那头狮子凛然而立。

狮子原系上埃及国王的象征,后来成为大一统国王的象征。图中还有鹰与朱鹭形象的两面旗帜,旗杆上各有一只手紧紧抓着被缚的俘虏。参考后来的记载,埃及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十个区域小国,史称“斯帕特”,古希腊人称“诺姆”国家,出自图腾崇拜的部落名称转化为国名,如鹰国、公牛国、狼国等。

各国一般以一座城市为政治、经济、宗教与防御中心,所以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城镇”一字是防御墙与壕沟环绕的地方。从考古发现的王衔、王冠、王权象征物看,各国实行君主制,这是文明社会最早的政治体制。

在狭窄的生存空间并存几十个国家,各国间为争夺土地、水源与劳动力以及因此而生的地区霸权而不时发生战争。上述“战场调色板”图刻表现的即可能是上埃及鹰诺姆与朱鹭诺姆联合攻打下埃及的史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