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远战胜特大洪水背后提前备汛党员奋战一 [复制链接]

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付怡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铭明(除署名外)

“相信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能把下半年的水稻种植做好。”在经历过今年6月特大洪水之后,8月31日,清远英德市稻香老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元信站在绿油油的稻田边告诉记者。

这次洪水让林元信多亩水稻几乎颗粒无收。复耕后,有了政府购买的粮食保险赔付,晚稻种植成本可实现基本覆盖。不仅如此,他还将下半年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亩。

图为英德望埠镇水稻复工复产

今年6月至7月,清远先后遭遇历史记录最强龙舟水叠加特大洪水和台风“暹芭”带来的超强降雨,北江干流、连江均出现特大洪水。受此影响,清远全市8个县(市、区)85个镇街出现灾情,受灾人口万。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情、水情和灾情,清远全力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汛抗洪,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军民携手筑牢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全力推动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如今,战胜了洪水的清远,生机盎然、绿意丛生,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洪峰来临前提前备汛

6月的龙舟水及北江特大洪水,给清远带来了多个历史极值:6月1日至24日,多个雨量、水文站点和水库出现雨量或者水位超警,超警累计达站次,是清远有水文记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超警戒水位最多的一次;

6月17日至21日,全市33个站点超过警戒水位,其中5个站点达到历史最高记录,特别是北江英德(五)站出现了35.97米的历史最高水位,飞来峡站和石角站出现历史最大实测流量。省防总于6月21日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图为航拍英德水灾现场

“如果我再迟一点走,命都没了。还好村干部及时来转移,感谢他们!”七十多岁的谭宜伟大爷住在英德市望埠镇的高粱防洪堤旁,6月19日中午,望河社区党委书记黄朝飞及时来到谭宜伟家中,劝说他们一家人赶紧撤离。幸好撤离及时,22日洪水最高时超过了高粱堤堤顶3米多,将谭大爷家一楼全部淹没。

图为望埠镇高粱防洪堤维修加固

提前转移的谭大爷并不是个例。实际上,在洪峰到来之前,清远市就未雨绸缪、提前备汛。

对于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山塘水库等,相关部门提前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人防+技防”举措,利用好分布在全市处隐患点的套专业监测设备,形成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张网”监测预警体系;对于不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和山塘等,则充分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层网格员”动态巡查作用,扎实排查风险隐患。

“我们坚决落实临灾转移‘宁可听骂声,不愿听哭声’的要求,把危险区域群众全部转移到位,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清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建平介绍,“龙舟水”期间,清远市共转移群众人,台风“暹芭”过境期间全市共转移群众人,及时落实停工、停课、停产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于年开工建设的潖江蓄滞洪区,连同水库、河道堤防等水工程一起,在这次防汛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潖江蓄滞洪区位于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下游约10公里处,涉及清城区飞来峡镇、源潭镇和佛冈县龙山镇,是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林晓生介绍,潖江蓄滞洪区与飞来峡水利枢纽联合调度,可将北江大堤现有防洪标准和中下游堤围现有标准提高。

图为潖江蓄滞洪区

经过提前谋划、提前组织,6月21日23时45分,清城区、佛冈县涉及区域内的近4万人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6月22日上午10时,潖江蓄滞洪区启用5个堤围蓄滞洪。

清远市水利局副局长陈东眉介绍,“启用后,一是蓄滞洪3.08亿立方米,蓄滞洪区范围平均水位降低了0.6米;二是削减了北江石角站洪峰流量立方米每秒,为减轻北江大堤和珠三角防洪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员群众团结如一人

6月20日,清远连南大麦山镇新寨村“网格员”盘来云在巡查中发现,一废弃矿口正往外涌水,将危及新寨村三洲村村道和周边村民房屋安全。她立即将情况上报。当天,涉及的59户村民全部完成转移。第二天,这口废弃矿口发生重大险情。得益于盘来云及时上报,未发生任何人员伤亡。

在这场防汛战役中,像盘来云一样的1.44万名“网格员”成为了遍布全市的“吹哨人”。据悉,清远全市共划分网格个,全部实现网格化管理,将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事项纳入网格员排查事项清单,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由此,全市多处不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周边群众实现成功避险。

清远5名民警、辅警洪水中勇救群众,记一等功、授一级嘉奖视频截图

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使命担当。龙山镇下岳村地处潖江蓄滞洪区范围内,强降雨来袭,洪峰过境,全村8个自然村不同程度受浸。

在接到县、镇“三防”指挥部的水位和险情预警后,下岳村总支书朱炳南带领村干部、村小组长和青年党员,开始“敲锣”“敲门”分批转移群众。连轴运转四五天后,终于在分洪前10小时将名村民转移完毕。“好几个村干部因为工作强度太大都感冒生病了。”朱炳南说,“但保障了村民的平安,一切都值得。”

如朱炳南一样,成千上万基层党员干部奋战在防汛一线。更让人感动的是,大批群众共同加入到守护家园的行动中来。

6月22日下午,在源潭镇闸口村与黄茅埗村入口交界处,各支援力量及部队官兵正全力对此处的堤面进行加高加固。看着官兵们辛劳的身影,当地多名热心村民群众自带工具,自发赶来参加抗洪抢险。村民蔡焕英说:“我的叔伯、婶母和侄儿全都来了,大家要一起保护自己的家园。”

据统计,防御“历史最强龙舟水”和台风“暹芭”期间,清远市共派出党员突击队员7.5万多人次,持续奋战在重点部位防御、临灾应急处置、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避险、河道巡检等各项工作中。

救灾复产加速进行中

水稻是清远的主要农作物,晚稻种植关系着下半年的粮食生产。佛冈县龙山镇关前村党总支书记莫智恒介绍,村里联系了镇政府和保险公司,全力协助村民做好保险补贴申请,7月份村里陆续复耕,目前已基本完成,“复耕种子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政府还帮我们对堤围、道路等进行修复,防止农田受到再次污染。”

图为佛冈龙山镇河田排水站

水稻作为清远的主要农作物,晚稻种植关系着下半年的粮食生产。“我们村农田受灾面积大约1亩,可以抢收的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抢收。”佛冈县龙山镇关前村党总支部书记莫智恒介绍,村里联系了镇政府和保险公司,全力协助村民做好保险补贴申请。

7月份,关前村陆续复耕,目前已基本完成。“复耕种子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政府还帮我们对堤围、道路等进行修复,制定措施防止农田受到再次污染。”莫智恒说。

图为飞来峡镇螺塘村复工复产现场

在飞来峡镇,副镇长吴灿开告诉记者,“几波洪水把我们镇之前种下的多亩水稻都淹没了。我们把省调配的救灾水稻种子分发给农户,晚造水稻种植比去年还多了多亩。”

为帮助农民降低损失,尽快恢复耕种,清远市印发了《关于全力做好农业救灾复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组建救灾复产工作指导小组,分赴8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指导等工作。

同时强化农资和农业装备配置,及时调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机具投入到改种补种和晚造农业生产。目前,清远已落实农业救灾资金万元,调拨水稻种子13万公斤。

图为佛冈龙山镇下岳村堤围修筑

曾被洪水冲毁决堤的高粱防洪堤上,修复堤坝的机器还在轰隆隆地运转,谭大爷一家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城市街道干净整洁,乡间农田绿意盎然。每个人回忆起那场大水,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最终,清远党员和群众用担当和拼搏谱写了一部防灾抗洪的史诗。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魏礼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