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第一个喝酒的人类那年头可就早了。
大禹时代的“仪狄造酒”这种坊间传闻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但是要说第一个喝酒的人类,估计能追溯到石器时代。
那么酒是怎么来的?
一天树上的水果落到了坑里,又赶巧下了场雨。浸泡了积水的水果烂掉了,在各种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酒精,又恰巧被路过的山顶洞人老王看到,这家伙一闻这坑里的味道,嗨!还挺带感的。于是就喝了个痛快,然后回家借着酒劲,生了个小王。
一句话说呢,酒就是微生物进食营养物质后从体内排出的“次级代谢产物”。也就是微生物的那啥。现在你知道你天天喝的是啥玩意儿了吧(敲黑板)?
后来经历了各种鬼斧神工的技术革新和匪夷所思的味道发展,我们的酒就逐渐变成了今天这副样子。
后来因为袁隆平教授,大家吃饱了撑的,开始在“酒量”上面寻找存在感。这能从一句最常见的中国老爷们式自夸中体现出来,那就是“我比你能喝。”
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在推杯换盏中交流感情。虽说形态各异,好坏参半,但是当你把平时一直戴着的,儒家为人处世的十几层面具消融之后,你就会迎来真正的放松——这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精神。
那么说到美国这个全球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大家又是怎么喝酒的呢?
1
秩序与混乱
首先在法律上,美国对饮酒有着严格的限制。
美国人到了18岁便可以拿到正常驾照(16岁的驾照有一定限制),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你成年了。
但是到了21岁,你才被允许合法地喝酒,否则在酒吧被查看ID的未成年人的处罚是相当严重的。这无异于告诉你,酒精比汽车的危险系数更高。
这个限制可以说比中国严格多了——咱们可是从小就开始接受酒场“培训”的——但是美国的酒驾概率却比中国要高。见下图:
事实上大部分国家的酒驾情况都相当严重。
中国这个喝酒没有年龄限制的国家只拥有4%的酒驾率,而美国和加拿大的数字却超过了30!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中国的车少吗?要知道上个世纪洛杉矶发生雾霾之前可是只有万辆车,而北京雾霾前就拥有多万辆了。
所以在达到“21岁标准”后的彻底放纵,也许是北美酒驾泛滥的主因之一。
在许多状况下,喝酒的唯一目的就是喝醉,这使你暂时忘却了夜晚的孤独。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的大学里如果选择滴酒不沾,那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异于社交自杀。无论是酒吧还是宿舍,喝酒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与其他人交流,对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在卸下防备后的沟通方式——虽然他们平时心理上的防备没中国人那么复杂罢了。
每到周六的夜晚,美国大学校园的角落里你总能看到扶墙呕吐或者蹲在那哭泣的同学,这一点倒是和中国校园很像。
另一方面,虽然对未成年人禁酒很严,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美国青少年尝试饮酒,并且把照片贴到社交媒体上显示自己很酷。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小孩独立意识更强,也更加在乎自己够不够“酷”,你要是在他炫耀任何东西之后说他一点都不酷(notcoolatall),就会比在几千人面前扇他的耳光更能对他造成打击。
至于成年的酒鬼就更奇葩了。
在这个“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至上的美利坚,这些人总能给自己找到足够的理由和广义上的“酗酒者”划清界限。
比如“我不是酒鬼,我喝酒纯粹是因为社交需要而已,因为真正的酒鬼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喝个不停,我可不这样……”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不停地寻找“社交酒局”的行为避而不谈。
有个著名女作家回忆戒酒前的日子就说过,“那次我命悬一线,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穿着T恤和裙子往家里爬,要不是被警察发现,我今天就没有足够的手指头写小说了。”
2
来到酒吧
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人在饮酒之前还是智商上线的。
和亚洲的大量以“应酬”为目的酒局不同,美国人喝酒更像是一种休闲娱乐。
由于文化差异,在美国如果你不是在家自酌的话,一般都会选择去酒吧——相信你不会把在牛排店等餐时用来润喉的那杯“玛格丽特”也称作“喝酒”的。那么领略本土的“酒吧文化”也愈发显得重要了。
美国大多数的酒吧虽然装修风格各异,但是都会把灯光调的很暗很暧昧。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酒吧:单身酒吧,音乐酒吧,钢琴酒吧或者体育运动酒吧等。
其中单身酒吧你懂的;钢琴酒吧也许真的有人弹钢琴;运动酒吧呢,肯定是有很多大屏幕在放体育比赛的。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面向特定群体的酒吧例如酒店休息室(hotellounge)也有个吧台,商务酒吧,还有同性恋酒吧这个就不用说了吧……等等。
无论是单刷还是组团,美国人一般都自己付自己的酒钱。
人来了往那一坐,你可以选择“即喝即付”或者“喝爽了最后一起付(Runatab/Keepitopen)”,后者就是把银行卡押在那里,然后就可以不断叫酒了,省掉了每次刷卡的麻烦。
另外你要明白的是,酒吧里的酒肯定比超市的贵,而且在许多音乐甚至现场演出的服务之下,酒吧还会收取额外的入场费(entrancefee)来覆盖这些开支,然后你还要给服务员小费。
虽然酒吧服务员的时薪很低,但是靠这些小费的收入也能达到十分可观的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他们的服务对象。
当你坐定,因为娃娃脸而被看过ID而证明成年,同时也意识到了美国酒驾后会坐牢三天以上并且吊销驾照半年之后,你就可以正式开始叫酒了。
3
喝点什么
鸡尾酒(Cocktails)
既然人在酒吧了,有专业调酒师从你钱包里吸金,那么鸡尾酒(Cocktails)肯定是首选了。而且特别是当你想证明你不是第一次来的新手。
一杯优秀的、由几种基酒调制的鸡尾酒不仅味道卓越,而且颜色诱人。
在美国流行的鸡尾酒例如马丁尼,血腥玛丽,螺丝刀,椰林飘香,黑俄罗斯,还有玛格丽特等随处可见,对调酒师手法考验的同时也引领着主要潮流。
此外,许多地方的酒吧也拥有着各自“自创”的名字以及外地人不熟悉的神奇配方。比如像“狗鼻子”,“天使呼吸”以及“针刺者”这些,除了名字比较异类之外,精彩的口感和后劲却一点都不输给主流种类。
威士忌(Whiskey)
美国威士忌比传统的苏格兰威士忌更甜更饱满,而且没有苏格兰威士忌那多年的历史,美国威士忌也更便宜。当然了,美国大多数的美国酒吧还是有充足的苏格兰威士忌供应。
在美国酒吧最流行的“本土”威士忌是“波本威士忌”。这种威士忌的发源地为肯塔基州的波本郡。它是由玉米酿造的。美国政府对于波本威士忌非常护犊子,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所以任何外国生产的波本威士忌,都不允许进入美国市场。
另一方面,最为经典的苏格兰威士忌当然也有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价格相对美国本土威士忌至少要翻倍——不过跟咱们的五粮液/茅台党比起来还是要低端一些——流行并著名的品牌有JohnnyWalker,包括红标、黑标、蓝标等,以及ChivasRegal,等等。
另外,加拿大“黑麦”威士忌也比较流行,但是我本人倒没有试过,听说Seagrams7和CanadianClub相对不错。
啤酒
美国的啤酒,酒精度数跨度还是蛮大的。从3%到8%不一而足,稍微高一点的都甚至能赶上低度清酒了。但是大部分的和一些欧洲国家相比,度数还是较低。不过你丝毫不用担心,因为一个合格的酒吧肯定会拥有包括美国和欧洲甚至亚洲的数十种流行品牌的。
美国本土最流行的啤酒有Budlight(这个真是淡)、CoorsLight、Budweiser(百威)、MillerLite和Modello(这个好像是墨西哥牌子,不过真的很好喝)。
大多数美国品牌的啤酒都是经过巴氏消毒的生啤,和欧洲传统方法不同,美国啤酒大多是玉米和大米酿造的,而不是大麦,所以口感较顺化和清凉一些,按照我朋友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火气”。
另外,这边的人们还经常称淡啤酒为“三二啤”(three-twobeer),因为它们的酒精度数往往是3.2%。
关于美国啤酒的另一个有趣的数据就是,现今的中国人每年消耗的百威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4
量力而为
不过跟欧洲各国相比,美国人对待酒精方面还是更加谨慎的。
也许是因为美国的竞争亦或是生存压力要大一些,再理智清醒的人群中,没有人想主动地成为酗酒者——因为工作的紧凑性实在是太大了。
在西欧,午餐和晚餐十分供应的葡萄酒是十分常见的(特别是葡萄酒产地)。而在美国,午餐那可怜的半小时时间是没有工夫做别的事情的,更不用说公司的不能饮酒制度了。
也就只有是创业初期的员工,或者毫无生气的失业者才会在中午饮酒。
在法律方面,西欧各国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喝酒了,而在美国是21岁——不过中国倒是表示拿筷子蘸五粮液给儿子喝毫无压力,虽说这样对孩子不好。
广义上被大家认为疯狂喝放纵的美国酒吧,凌晨2点也必须要关闭了,而在欧洲的许多地方,这个限制拉伸到了早晨6点,然后如果少数身怀绝技的大酒桶还没有尽兴的话也不用担心,因为另一些7点开门的酒吧已经开始擦玻璃了。
但是无论如何,当你周五下班回家,在6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辗转腾挪时,一想到美国那30%以上的醉驾率,还是会心头一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