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野外,随时会有一丛丛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草进入我们的视线。早晨,我出门散步,甬道两旁一种叫做“大麦草”的植物吸引了我的目光,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捉“缸缸窑”的一件趣事。
沙地上,几个非常漂亮的呈正圆形的沙漩涡。有一种虫子藏在底部,不时露出头看看外边,旋儿又钻入沙中。它就是“缸缸窑”,有的地方叫它“蚁狮”。
缸缸窑的外形像蜘蛛,又似一个沙和尚的头。它有一对大颚,走路总是倒退着走。这个“缸缸窑”在沙里一面旋转,一面往地下钻,并不停地利用大夹子向外抛石子,使自己的沙窝陷阱越来越深,形成一个漏斗式的漩涡。这是它天生制敌的本领,它藏进漩涡底部,等待猎物往下掉。路过的猎物一旦掉入漩涡内,一时半会便爬不上来。因为流沙不固定,随时会滑下去。这时,“缸缸窑”就会从沙里钻出来,迅速把猎物拖进沙里,慢慢消化。然后将残骸弹出坑外,继续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它的猎物多是蚂蚁,也有其它一些小虫子,就连蟑螂跌入陷阱也会成为它的盘中餐。
小时候,我们见了地上的圆圆的漩涡,很多时候立马会俯下身子,跪在地上,嘴对着沙窝喊:“缸缸窑,米面条,小鸡吃了你大麦了呦,抖——!”歌谣意思是提醒缸缸窑,小鸡来了,要吃它种的“大麦”(就是大麦草),赶紧出来!我们喊“抖——!”来帮忙驱赶小鸡。缸缸窑听到喊声,迅速从沙里露出了头,四处转圈圈,寻找落入漩涡的战利品。结果,知道被骗了,要往沙里钻时,被我们捉住,放在手心里。它会挣扎着向外逃,挠得我们手心怪痒痒。我们几个人便传来传去,爱不释手。玩够了,便会把它放下来,让它继续造窝。
长大了,我们逐渐知道了,那时候我们喊的“大麦”,不是地里种植的麦子,而是路边野生的“大麦草”。它的长相和大麦、稻谷非常相像。你看它主茎上结了一串长长的籽粒。籽粒虽然不大,但硬壳里面有硬硬的、扁扁的、长长的东西。古代蛮荒时期,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捋草籽吃。古人捋下草籽,咀嚼,吐出糙皮,咽下带有甜香滋味的汁液。草籽熟了,神农氏教会人们捋草籽晒干,以备下一年刀耕火种。经几千年培育进化,变异成了今天的大麦、小麦、稻谷。如今田野上仍能找出原始野草——“大麦草”。它瘦小、低矮、稀疏,穗辫很长。由于籽粒小,现代人们根本不会重视他,它却是人类粮食植物的先祖。
通过“缸缸窑”,使我们了解了“大麦草”。上学后,初中生物课,又使我们学到了进化论知识,了解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至今,我常常想起小时候捉“缸缸窑”的情景。
二、支石板拍子
石板拍子,是人类发明的又一种最简单的狩猎工具。实际上,也是一种陷阱。小时候我们没有少玩它。
小时候,山上不但有花花绿绿的野鸡,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嘴石鸡。老家不远处的一座山,我们叫它“黑嘴子”的地方,上面野鸡、石鸡很多,野兔就不用说了,到处都是。野鸡叫声很脆,“哥——、哥——”,石鸡叫声很快,“捉虼蚤,捉虼蚤,”听那叫声,十分迷人,纠结着我们童年的心。我们星期天背着挎篓,带着绳镰,不用多大一会,一背篓柴禾就整好了。捎带玩一会儿,是我们的第二项任务。我们几个孩子找来一块三五公分厚、四十公分见方的石板,再劈一个十公分长三公分宽的木板,木板的一端削成筷子粗的尖尖,找一根十五公分长的木棍当顶柱,木棍中间拴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拴一根拌棍,还有就是绑着饵食的秸秆,这饵食是早已准备好的高粱穗子。
一切准备妥当,掀起沉重的红石板,另一人在石板前方支起木棍顶柱,木棍上方顶着三角木板的中心,木板的一头被红石板压着边,另一头尖尖被棍子中间的带拌棍的绳子缠绕着摽下来,这个力度正好承受红石板压下的重量,形成平衡。然后拌棍绊在带有饵食的秸秆上。轻轻松手,拌棍把重力抵消在秸秆上,一个巧妙的机关就完成了。但是,要保证秸秆能够一滑动就脱落、掉下,拌绳随之弹上去,木板失去平衡,石板瞬间就能拍下来。否则,野鸡吃光了高粱,秸秆不脱落,那就成“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依我们的技术水平,信心满满的,心里想着,绝不允许失败。
在我们走后的傍晚,或者第二天早晨,野鸡会发现红红的高粱,垂涎欲滴,以为美食即在眼前,上前去,进入石板底下,用锋利的喙去啄高粱。这时,秸秆滑落,拌棍突然弹起,野鸡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拍在了石板下。当我们第二天上山时,一准儿是石板底下压着一只红毛、长尾巴、带翎子的漂亮的野鸡。也有时候是一只红嘴、红眼圈、浑身灰色、带棕色斑点的“捉虼蚤”石鸡。收获不小!在那个时期,人们生活还不够富裕的年代,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野味,简直就是高级享受。吃完肉,我们把野公鸡的长长的尾巴翎子插在自己脖子后边,就像古装戏中穆桂英元帅背后的“鸡鸡翎”,奔跑在大街上,似乎威风八面,引来一群孩子羡慕的目光。
现在我们社会进步了,不愁吃穿,天天像过年一样,有大块朵颐的猪肉、羊肉吃,肥肥的红烧肉都吃腻了。况且,山上的动物越来越少,国家正在一步步出台措施保护稀有动物,谁还好意思上山拍野鸡,伤害那些珍禽呢!
这不,为了复制拍野鸡的场面,我在家里搞了一下实验,在屋地上模拟了当年的“石拍子”游戏,引得一家人哈哈大笑。今天,把这些野趣故事讲给大家,不过是作为一种笑料留给我们的后人消遣欣赏罢了。
(编辑:张爱民)
作者简介:王子兴,邢台县浆水镇寨沟村人。七七届邢师毕业,后在河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在浆水中学工作六年,后在冀家村乡工作三十多年,副科级公务员,现已经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写作。
文 嘉云淡风情
长期征稿
征稿类型:
精品散文、诗歌、微诗、故事、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传记文学等。
来稿要求:
1、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观点,真实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宣扬时代主旋律,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请附作者简介(字以内)及个人照片一张。
3、投稿时,若有与所投稿件相关的照片、图片等可一并寄来,以方便编辑。但图片、照片不能存在版权纠纷。
4、投稿两周未被采用,作者可另行处理。
5、投稿邮箱:
wxzjwktg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