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米挑地,小麦口感差,为何能夺走粟米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价格是多少 https://m.39.net/pf/a_4629682.html

古籍《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从古到今,粮食对于人民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俗话说:“两军交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也称国家叫社稷,社稷里的一个稷字,在古代代表百谷之王,历代君王也奉“稷”为谷神。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屯粮多少,也成了考察国力的标准。历史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耕种技术,因此百姓嘴上的吃的东西也在逐渐变化从最初的的食粟米和大麦到今天的食大米和小麦,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大米和小麦为何能够取代粟米和大麦成为主食?

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劣者理应淘汰.

1.技术革新,冬小麦取代大麦:

小麦不是我国本土种出的,它的原产国是古代西亚的新月肥沃之地,有关学者研究说小麦的传入可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或者是欧亚草原,但不管小麦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小麦的出现撼动了我国原有农作物大麦在社会中的食用地位。

那么,小麦具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展开逆袭之路,最后成为了我国餐桌上的主食的呢?其实,最初的小麦也并非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因为当时小麦刚传入我国的时候,石磨这个发明还并未出现,所以对小麦的食用,人们都是将它当做米一样,将其去壳蒸着食用,时人称其为“麦饭”。

可麦饭的口感极差,人们就认为“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因而食用麦饭被看做是穷苦人家的象征,因为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小麦便又在社会中蛰伏了许多年,直到“石磨”的出现,才挽救了小麦在我国的地位。

“石磨”的出现意味着,人们懂得了将其磨成粉制成面食的时代到来,而酷爱面食的北方人也使冬小麦的流传更加盛行,并且传统的大麦种植是春播秋收作物,常常在夏季因为干旱降低收成,甚者还会引发饥荒,而冬小麦则是秋播夏收作物解决了干旱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成这使得小麦的种植在全国迅速传播。

2.小米“营养”太高,不适合成为主食:

人类吃东西的目的,按生物学来说就是为了摄取氨基酸,而氨基酸的来源是蛋白质,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得获取比例完美的氨基酸组合,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一共二十种,其中必需氨基酸十种,这十种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而小米中的营养成分的确很多,但是小米中的氨基酸组成却不理想,小米中所含的赖氨酸和亮氨酸都是必需氨基酸,但是小米中赖氨酸含量非常低而亮氨酸又很高,因此呢,想要长期使用小米就必须与其他菜品一起食用,以此来平衡小米中比例失调的氨基酸组成。

相反,大米中的营养含量虽然比不上小米,但大米中的氨基酸比例适中适合满足日常基本的食用,所以营养丰富的小米不能成为主食,而营养不高的大米才是日常生活的最佳食品。

二.离不开各朝政府的极力推广.

1.汉朝政府对于小麦极力推崇:

汉武帝末年的时候,关中地区其实还并未形成种植小麦的风俗,大臣董仲舒就向汉武帝上奏说:“按照现如今关中地区的风俗对于推广小麦的种植不利。”,然后董仲舒就建议在关中推广麦作,“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意思是派遣使者前往当年有水患的郡县,劝说当地的人种植小麦。

后面等到了汉昭帝时期官府还会向没有麦种的贫民发放小麦种子,并且当地若是有因为天灾致使收成减少,还会免去受灾害者当年的田租和贷款的麦种等农作物。

再然后到西汉末年的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小麦种植又在著名农学家氾胜之以“轻车使者”名义推广,如此一来小麦的种植不仅在关中地区常见,其他各郡县也都有尝试种植小麦。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皇帝对于粮食生产所颁布的十几次诏书中,有九次都涉及到小麦事宜,这也充分证实了汉朝政府对于小麦的推崇,以及小麦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而小麦可以成为我们的主食之一。

2.各朝各代皆重视水稻的生产:

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康乾盛世,我国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水稻的生产,在大禹时期就对水稻生产特别在意。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以均诸侯。”意为:大禹向百姓分发稻种,让百姓将其种在水田里,收成时就命令粮食有多余的地方分给粮食不够的地方。

到了宋朝初期,我国从香巴王国引入优质稻种——“占城稻”,这种水稻一年可以两熟甚至三熟,并且产量比小麦还要高出一倍。据记载,宋朝耕田面积达七点二亿亩,南方水稻高产时期能达到三百五十三市斤,而北方的小麦也才不过一百七十市斤,不论是耕地面积还是产量,水稻都远远胜过小麦。

伴随着水稻大米在南方地区的扎根,江南地区还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大米也成为了南方地区人们日常必不可失的食品,大米主食的地位就此巩固,世人还盛传:“苏湖熟,天下足。”,由此见得大米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因此大米成为主食是大势所趋,粮食产量剧增,我国出现了“人口大爆炸”,从宋初万人到年后的超过一亿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亿人的庞大国家,这场“人口爆炸”也可以说是以大米主导的“粮食革命”。

因为有种植水稻的地区人口一般都较大,其一是水稻比其他农作物高产,种植水稻可以养活更多人,自然而然水稻大米也就成了主食;其二大米中的营养含量比较均衡,对人体更加有益,并且以水稻为食的民族大多数都没有处于肥胖状态,显得更加健康。所以,从各个角度看,大米都更适合成为我们日常的主食。

三.人民对于小麦和水稻“情有独钟”.

1.面食的大量普及以自身的产量优势:

我国食用面食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因为石磨的普及度不高加上古代的制面技术的不成熟,小麦行业又与其他农作物生产素有矛盾,因而使面食的传播力度远远落后于小麦的种植力度。

在西汉时期,虽然设置有汤官这一职位,但这个部门生产的面食只供皇宫贵族食用,而普通百姓食用小麦的时候,只是将其碾碎,让其颗粒大小如小米一般,如此一来小麦的作用本质上不过是比小米更廉价的一种替代品而已。

但小麦现如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麦或是用小麦做出的东西为主要食品。不论是西方国家的面包汉堡还是东方国家的馒头大饼,都是以小麦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在全世界各种农作物中,小麦的种植面积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三。

在我们国家,小麦的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小麦从最初不起眼替代品到最后风靡全球完成黑马般的逆袭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一:伴随着面食习惯的逐渐普及,和玉米、红豆等杂粮相比,小麦中含有的面筋蛋白更高。这种面筋蛋白可以让面团更具有韧性,使其更容易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且口感也更加多变,这是小麦能最终取代小米、大麦成为主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冬小麦的出现,避免了农作物在夏季因为干旱导致的半途夭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产量,所以小麦自身的产量优势也促使其成为主食。

2.社会、人文条件都使大米扎根主食: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样的地形使得我国东部多数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能得到丰富的降水,水资源充足就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

并且我国还有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滨海地区,这些地方都地势平坦且靠近水源,种植水稻时非常利于引水灌溉,所以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迫使大米成为我们的主食。

并且,我国的水稻种植史非常悠久,农民们积累了很多的关于种植水稻的经验,并且历朝历代都有专注于水稻技术的开发,五代十国时期为生产水稻还发明了:耕耙耙技术,翻车、高转筒车等灌溉技术。

而西汉时期农业家贾让为了在盐碱地上能种出水稻,下令让军民用大水漫灌,以此降低盐碱地有机物的含量,从而让水稻更好地生长。

而同一时期,西汉政府还主持修建了一大批的水利灌溉工程,例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水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大米也理应成为主食。

结语:

总的来说,事物演变的规律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粟米和大麦就是因为自身不适合社会的普遍发展,所以它们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是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大米和小麦夺得了主食权。最后,不论是从人文出发还是社会出发来看,大米和小麦都更适合我国社会餐饮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史记》、《后汉书》、《天工开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