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麦来自西亚,它是怎么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的 [复制链接]

1#

我们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分界。在农业上,它不仅是隔开了水田、旱地的分布,也成为水稻、小麦种植的分界线。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南方爱吃米,北方爱吃面,成为我们比较熟悉的格局。但经常读古书的读者们很容易发现,古代的农作物格局并不是这样。比如很早以前北方本土的粮食作物是粟和黍,粟就是现在说的小米,甲骨文里的“禾”就是这种作物,而“米”字的本意就是脱壳后的粟。

黍呢,就是黍子、糜子,脱皮后又叫黄米。而且,它还是古代制定度量衡的基本依据。

跟水稻一样,粟和黍最早就是中国人驯化的,他们连同大豆、大麻这些作物一道,成为东亚跻身世界三大农作物驯化区域之一的资本。

而现在华北栽种的冬小麦,就是最早一批从西亚进口到中国来的洋货。考古资料表明,小麦传入中国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来”字,指的就是小麦。而大麦的情况要复杂些,它有可能是在中国单独驯化的。藏族爱吃的青稞就是大麦的一个变种,有趣的是,藏语的青稞读作“乃”,跟汉语“来”字同源。

小麦在秦汉时还荣登“五谷”行列,但普及种植是这以后才有的事。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中,小麦还是只有穷人、农夫才会吃的粮食。取代本土的粟和黍,小麦奋斗了很久,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该怎么吃小麦,跟古罗马人很像,人们把它煮成或粥,这口感跟小米自然没法比。

麦子之所以受农民欢迎,是因为它是越冬作物,冬天播种,夏天前收割,跟小米和稻米的生长周期恰恰相反,不会占用秋熟作物的土地。所以它传入中国后,就演变出高产的轮作体制。早在北魏时期,华北地区就可以做到农作物两年三熟。但要吃好小麦,是有技术门槛儿的。古人很晚才发现,原来小麦需要磨,做成面食、包子才好吃,

所以要吃麦子,得有磨制技术和发酵技术的帮助。有趣的是三国时期也是北方人大规模吃面条的时代,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里有吃汤饼的场景,实际上就是面条的古称。人们还传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这确实是要很聪明才能做到。

不过古人也从此后放弃了西方人的那种面包食品,原因在于,大家越来越喜欢炒东西煮东西,少有烧烤主食的。说完小麦我们再来说说水稻,它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许多史前遗址中,都有稻粒存在。不过中国人驯化的这些水稻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而同时小麦在华南也难以生长,这是古代很多时候,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比不上北方的原因之一,所以水稻种植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宋朝时,从越南传入中国一种叫做“占城稻”的新品种,

古人记载这种稻子“不择地而生”,产量喜人,后来逐渐成为南方主要做作物。

吃稻米还神奇的改造了筷子的用途,

一直到宋代人都遵守古代教训,吃饭不能用筷子。但是从明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来自南方,习惯吃较黏的粳米,就普遍用筷子来夹饭,所以筷子这个称呼来自南方方言就不奇怪了。

也因此韩国的餐桌礼仪至今还不许用筷子夹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