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在苏轼的人生境界中,美食占据着这样的重要
TUhjnbcbe - 2023/8/31 19:56:00

孰为正味?步履大江南北、身历人间冷暖的苏轼对此深有体悟。*州时,诗人有咏橄榄诗:“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说苦后回甘的橄榄为正味。海弃南时作《和陶西田获早稻》云:“蓬头三缭奴,谁谓愿且端。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愿治此圃哇,少资主游观。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早韭欲争春,晚蒋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此虽是和陶之作,却夹杂着作者的切身体会。海南资源贫乏,诗人时常躬耕以自奉,他发现亲手种出来的东西特别好吃,于是发出“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之慨。这里说的不只是饮食之味,更是人说生之味。

诗人认为,经过重重磨桥,于艰难困苦中取得的收获总是格外美好。这真是意味隽永的至理名言,纪哟谓此“常语,却极深致。”樊潜庵评此“十字体贴无限人情物理,真得道语也。”其实不仅“美好出艰难”,艰难亦出美好,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味”不是一成不变的,好坏也总是相互转化,尝到自做的饱含“自然之甘”菜羹的苏轼,留下“甘苦尝从极处回”《东坡羹颂》的评语。对诗人而言,这实是历经大起大落坎坷浮桥的中理之语。除了以食悟道,以食悟理,诗人还常常借食以表达自已的心境志趣及种种人生况味。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次韵》:“少年辛苦真食寥,老境安闲如咬荒。”说少年多艰,如同食寥一样又苦又辣。老年以后闲适自在,如咬朦般香甜甘美。

《次韵王糠州见寄》:“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说浮利如同鸡肋,应该舍去:清名好比熊掌,但当多取。《灵璧张氏园亭记》:“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以半饥半饱的状态喻其“不必仕不必不仕”的处世心理。几则比喻生动樊帖,展示了诗人对食味与人生的理解洞悟。苏轼将理想人格寄寓于食,在他眼中,很多饮食都具有君子的秉性,比如框子,既能去三虫、疗心腹,有功于世;又不畏严寒,傲雪欺霜,风骨凛然。

《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榷子》:“彼美玉山果,架为金盘实。痒雾脱蛮溪,清博奉佳客。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以我心腹疾。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断为君倚几,滑滞不容削。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以此物赠别,可谓寄意深远。又如芦笋:“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叶倒风雨,白花摇江湖。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勃。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五〉飘风苦雨中摇曳仍不屈挠,坚毅顽强如同君子,衰祝中更见轩昂,这里物性与人性已经交融在一起。

再如茶,苏轼久负盛名的咏茶诗《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用历史上不同人物的性格来比拟茶性,烘托出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的“君子性”。诗云:“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憨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愤。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镀。”说建茶刚直耿介如汲黯、宽饶,与如张禹般非骨便的草茶相比,高下立见。在日常饮食生活中,诗人养德修身,追求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过汤阴市得豌立大麦粥示三儿子》:朔野方赤地,河块但*尘。秋霖暗豆英,夏早耀麦人。逆旅唱晨粥,行邑得时珍。青斑照匕芳,脆响呜牙番民。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飘零竞何逗,浩荡寄此身。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氏。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此是赴惠途中所作。时年大旱,赤地千里,万物凋零。面对着粗糙的豌豆大麦粥,诗人教育儿子要努力加餐,无负百姓,并祈祷灾害能快点过去,百姓丰衣足食。艰难困苦中,诗人已自顾不暇,却仍心忧元元,表现出强烈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轼常常透过食事关照现实,为生民计、为天下忧。密州任期将满,诗人因未能解民饥而满怀愧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悦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真是字字泣血。余杭时所作《山村五绝》其三:“老翁七十自腰鳞,惭愧春山笋葳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边来三月食无盐。”写巡行所遇老翁,年近七十仍需自采笋藏,连续数月无盐食用。见民生如此艰难,不平之鸣勃然而发。

无力改变现实时,诗人调适自我,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的生命情调。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我饱一饭足,薇藏捕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钱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采薇采肢,门生馈米,饭饱即足,若有斗酒只鸡更是酣歌畅然。再如《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所云:“十二月二十五日酒尽,取米欲酿,米亦竭”,诗人却仍“不醉亦陶然”。都表现了贫居生活的安然自乐,展示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一面。

饮食对于苏轼来说不只是果腹的客观物质,更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味。他以食养生,以食交往,以食修身养德,以食愉情悦性,他还将饮食作为漂泊途中的精神慰藉,在饮食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可以说,苏轼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人们欣赏喜爱的对象,不只由于其文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更在于其亲切生动的人物性格。而他的饮食书写中,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其中流露出的生活情调和生命意识,成为构成其文化人格的重要内容,使作者的形象更加饱满,吸引着人们去体味、解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苏轼的人生境界中,美食占据着这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