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金色身躯的麦子,他有什么寓意象征
TUhjnbcbe - 2024/5/20 5:00:00

麦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从殷商早期都城河南偃师商城,一直到晚期都城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小麦遗存。最早有明清记录在西周时代的《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物中就有麦。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麦子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据《左传》记载,当时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既然麦子在我国有着如此长的种植历史,那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呢?

一、麦子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的兴起,现在笔者来说说麦子在我国古代兴起过程,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甲骨文中就有了麦子相关的记载,到了西周时期,麦子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淮南子》里写了“天子乌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天子宗庙祭祀祈求上天保佑夏粮作物麦子颗粒饱满,说明当时麦子种植已经相当普遍。西周时期粮食作物与商代基本相同,不过记载更为明确。《诗经》里记载粮食作物已有黍、稷、稻、麦、粱、麻等多种。“麦的种植比商代要广,《史记?宋微子世家》有箕子“麦秀之诗”,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发现西周时代的炭化麦粒,说明淮北地区小麦也为主粮之一,但地位不如黍、稷重要。

到了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这段话是董仲舒看到了汉朝对外战争不断,各种劳役和赋税让百姓很是苦难,于是就上书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大意是:《春秋》这本书不记载其它的谷物,但却记载了还没有成熟的麦子和稻子,由此可见,古人最重视的五谷就是麦子和稻子,不过现在关中民众不喜欢种麦子,这就损害了使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质器具,希望陛能够向大司农下令,使关中的百姓增加隔年熟的麦子的种植,让他们不要误了季节。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在汉朝时期,麦子在粮食供应中,已经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然董仲舒也不可能直接上书皇帝,让皇帝直接向大司农下达命令,监督百姓种植麦子。

《天工开物》中小麦等旱地作物的播种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湿润多雨,并不适于小麦的生长,所以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较之北方要晚许多,且是在北方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到了唐代,麦子的种植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唐代河南道除山东丘陵地带外,怀、颍、宋、滑、蔡、沂、徐、兖等州都是盛产小麦之区,小麦的生产地几乎连成一片。《通典》卷六《赋税下》中记载,唐代正仓、常平仓、义仓三种官方仓储中的粮食之和,河南是全国十道中数量最多的,几乎是关内道的三倍。小麦在唐代中后期得到很大发展。在北方已是仅次于粟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

在明清时期,小麦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井灌技术的发展,而彼时北方地区井灌技术的扩散与普及,也是小麦更进一步扩展之证据。乾隆年间黄可润的《畿辅见闻录》中记载当时畿辅地区的农民:“近河者资河,无河者开井,则硗确外无不可麦之地,无不愿种麦之民”。

二、麦子象征着生命力、生命旋律和奉献精神

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就已经在这里耕作小麦,依靠它的丰实养育了自己和后代,几千年后的今天,麦子已将根系深深根植在这片古老肥沃的土地里,将它的生命精髓演化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之基,衣食之本。

麦子是一种极富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的作物,只要有水源和适当的气候条件,不论是山区、平原或者戈壁滩,麦子都能在土壤中迅速发芽,发出茂密的根须和茎叶,并从植株的腋芽处不断分蘖。只需给予充足的养分,便能茁壮成长,在茎叶上结出一个个麦穗,每个麦穗就会结出几十个籽粒,这样,春天的一粒种子就会在秋天收获一把麦子,这就是麦子神奇的生命能量,美丽的生命旋律,伟大的奉献精神。

三、麦子的其它象征寓意

小麦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象征丰收和成功;大麦谐音大卖,所以寓意生意红火;麦穗麦穗,穗穗平安,“穗”与“岁”同音,所以寓意平安顺利;收获一季的麦子需要农民经过长时间的耕耘和辛勤劳作,所以麦子寓意勤劳和节俭;一个麦穗结出几十个籽粒麦子,寓意团结、爱和希望;

总之,麦子是有着非常丰富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的作物,颗粒饱满,金色身躯,历经长时间的耕耘,直到麦子黄了价值得以体现,和人一样也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色身躯的麦子,他有什么寓意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