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宣布,因为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健康状况难以支撑工作,故辞去首相一职。
营养师不谈政治,谈健康,这件事告诉我们,“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可能有人会反驳,有钱人可以用钱来续命,穷人只能等死。
这是大错特错,连健康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
健康,不是得病去治,而是不得病、少得病。说直白了,就是平时对身体的维护。你做的任何事情,身体都会给你记着,绝不会出错,不会因为你有钱有地位有能力,就给你多加几分,也不会因为你没钱没权没地位就少加几分,顶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对身体的维护,并不需要很多钱,大多数人都能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缺的只是健康的意识和正确的方法。
可能,又有人说,穷人光顾着挣钱,哪有时间管什么健不健康。有没有时间,更多是意识问题,意识到了,自然会有时间。
卖菜阿姨,一个月挣来块钱,却舍得花2、3千块钱买一套保健内衣。先不说值不值,但这意识是杠杠的,阿姨说,生病了,花的就不止2、3千了。
我希望,大家不只是有健康的意识,更能掌握健康的正确方法,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
就说保护肠胃,并不需要什么特殊工具或保健品,也不需要你有多少钱,反倒是,越有钱的人,肠胃越容易出问题呢。
哪些行为伤肠胃
1、饮食不节。吃饭没有规律、没有节制,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喜欢吃就往死里吃,不喜欢吃打死也不吃。爽一时,悔一世。
有些人,因为工作关系,吃饭没有规律,时间紧,随便吃一口对付了事。有个品牌厨具的slogan我很喜欢:“改不了加班的命,就善待加班的胃”。
2、思虑过度。中医上讲,“多思伤脾”。“相思病”就是典型代表,想一个人或想一件事太投入了,便茶不思,饭不想,肠胃怎么会好。
用脑多的职业,闹肠胃病的人特别多,大脑思考时,会消耗特别多气血,胃得到的气血减少,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它的本职工作,甚至还会闹“罢工”。
3、压力太大。据称,安倍的结肠炎,就跟压力太大有关。
中医上讲,这叫肝气犯脾或肝气犯胃。肝主疏泄,就是疏通排泄,压力就由肝负责疏泄,但压力太大,肝也不乐意了,还要找个垫背的。胃就在它隔壁,不“犯”它“犯”谁呢?
这种类型的肠胃问题,有个典型特征,跟情绪、压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心情好、身体放松,病就减轻或好了;心情不好、压力大就犯。
怎样保护肠胃健康
根据以上几点伤胃的行为,反着来就行了。
1、饮食健康(1)饮食结构均衡,五味俱全。
从营养学上讲,不同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是不同的,谷薯类能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肉蛋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矿物质;水果蔬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七大营养素,缺一不可。
从中医上讲,食物有不同的寒凉温热属性,归不同的经,养不同的脏腑。
青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只有雨露均沾,五脏六腑才能共同“繁荣”。
(2)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均衡饮食的前提下,也要观察自己对食物的反应,明知吃了某些食物就会闹肚子,干嘛还总是挑战肠胃的底线。
工作中,我经常遇到顾客说,“我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我一吃水果就肚子疼”。那你干嘛还总吃,“牛奶、水果不是有营养嘛,专家不是让每人每天都喝牛奶、吃水果吗?”标准是给正常人的,是普适性原则,特殊情况除外啊。专家说的条条框框重要,还是你自己的身体反应重要?!
(3)少吃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
吃一次两次不一定有多大伤害,肠胃自己能修复,经常吃就不一定了。吃了有反应,未必是坏事,说明身体分得清好赖;吃了没反应,不一定说明你有个“铁胃”,也可能是早已伤痕累累,麻木了。君不见,总有人不病则已,一病不起么。
2、别想太多如果你愿意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乃至生命,就当这些话我都没说,国家需要英雄。
如果你只想当个普通人,那就减少一点思虑,让大脑和脾胃都歇会儿。
尤其有些人想的净是些没用的事,比如老公没及时回信息,是不是外面有人了;整天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是不是被同学欺负;身上多了颗痣,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
3、卸下压力对于普通人而言,所谓压力,大多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欲望越多,压力越大;越爱面子,压力越大。
倒不是说有追求是坏事,关键要看你是否乐在其中。比如,范思辙的乐趣就是挣钱,他也不怎么花钱,但就是享受挣钱的快感,那他的追求就没有压力,有压力也能化解。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别人眼里的样子,那你一定压力山大,不管得到多少,都不会快乐。
特别提醒一下,家长千万不要在饭桌上训孩子或考孩子,孩子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压力,带着情绪吃饭很伤胃。有什么问题,饭后算账,等饭消化得差不多了再训。
哪些食物对肠胃好
1、五谷《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养即供养、培育、生育的意思,也就是提供生命。可见五谷对生命的重要性。
五谷首先养的是胃气,中医有云,“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
狭义的“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即稻子、大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
广义的“五谷”,指五谷杂粮,就是各种谷物、豆类都包括。
谷物是我们的主食,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也让我们的肠胃形成了一定的消化习惯。人类是否会进化到不食五谷的程度暂未可知,至少目前,五谷必须是我们的主食。
清代著名瘟病学家吴又可,在他的《瘟疫论论食》中,详细介绍了瘟疫的病人该怎样饮食。
如果病人自始至终胃口都很好,病邪没有伤到胃,那就不要断绝他的饮食,但要控制,不能过多。有的人经过泻下的方法,一天后就有了食欲,而且食之有味,就让他吃东西,但要先从一小杯米汤开始,慢慢加大到一茶杯,逐渐过度到稀粥,不能想吃多少吃多少,饿了再吃。
有的人,治愈后十几天了,脉象、身体表现都正常,但就是不想吃饭,这是中气没有恢复,中气指的就是脾胃之气,应当给他喝点粥,吃了谷物,胃口就会恢复,就知饥饿了。
这些描述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养病必先养好脾胃;二是谷物可以养胃。
2、馒头几乎人人会说“面养胃”,但不是所有面食都能养胃。
面粉是小麦磨成,小麦粉本身有养脾胃的作用,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消化。
而馒头是经过发酵之后的面粉做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经过发酵的食物,都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发酵过程中,不管是酵母菌还是乳酸菌,会将面粉中一些分子较大、较难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那么,到达肠胃时,它们的工作不就减轻了吗。
没有经过发酵的面制品,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比如面条、饼、饺子等,吃多了会比米还难消化。但“原汤化原食”,煮面条、饺子的汤,就是最好的“消化剂”。从前,不管是家里还是饭店,吃面条、吃饺子,都少不了一碗面汤,现在,很多年轻人,吃面都不喝汤,胃能好么。
3、饭焦以前用柴火煮饭,经常都会在锅底结成一层金黄色的饭焦,有点硬,但有股焦香。我特别喜欢吃饭焦,学中医后才发现,原来饭焦是可以帮助米饭消化的,就像吃面条喝面汤的道理一样。
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很有讲究,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材的性质产生不同的作用。焦制也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炒焦的药材,一般都是用于消食化积的。比如,小孩食积的常用方“焦三仙”,三味成分是山楂、麦芽和神曲,之所以称为“焦三仙”,就是取这三种成分炒焦的制品,消食化积的作用最强。
现在用电饭煲、电高压锅煮饭,很少出现饭焦了,科技的进步,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遗憾和损失。
如果喜欢吃煲仔饭的朋友,就有福了,煲仔饭的精髓,就在于锅底那层饭焦。
东北的朋友也不赖,朝鲜族的石锅拌饭,正宗的做法,也是锅底有一层饭焦。
煲仔饭和石锅拌饭,都在我的“最爱”餐单里,百吃不厌。
4、谷芽、麦芽谷和麦都是五谷,本身就是对肠胃好的食物,大麦茶也是很流行的消化茶,很多饭店都会给顾客提供大麦茶,表面上看,帮助顾客消化,是服务周到的表现;另一方面,客人消化好了,就能吃得更多,商家也得益啊。
让它们发芽后,作用更上一层楼。如果你的胃差到连谷物都消化不好,那吃谷芽、麦芽就能帮你消化了,刚才讲到的“焦三仙”,其中一“仙”不就是麦芽么。
说了那么多,似乎都是助消化的,消化本就是肠胃的主要工作之一,帮它们减轻工作负担,不就是在“养”它们吗?养护脾胃,就从“减负”开始。
脾胃出现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到个人身上,还有哪些食物有利于肠胃健康,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介绍的4种食物,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地基打得好,才能起万丈高楼。所以,别看不起这些普通到“卑微”的食物,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结语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你若对身体不好,它一定会真实的反映出来,不管你是国家元首,还是行业翘楚,亦或是亿万富翁,钱或许能救命,但换不来健康。
没钱的人更要保住健康,有健康,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