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西夏与辽金等非汉民族共有的饮食习俗,及
TUhjnbcbe - 2024/12/20 19:38:00
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哪里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214/c1usddq.html

对于西夏饮食文化的特点,西夏史前辈学者苏冠文在《西夏膳食述论》一文中,以及史金波在其著作《西夏社会》中都有所论述,其中不乏合理之处,但亦有商榷之处。在研究西夏饮食文化特点时,有必要把西夏饮食文化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里去考察研究。

横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等民族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纵与西夏故地历史前后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科学合理的。下面我们从西夏与辽、金等非汉民族共有的饮食习俗,和西夏特有的饮食习俗两方面进行了解。

一、西夏与辽、金等非汉民族共有的饮食习俗

主体的多民族性是北方各政权饮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西夏、辽、金等政权,分布于宋王朝的西北、北部及东北,这一地域是畜牧业向农业的过渡地带。一方面受到宋时寒冷天气,以及平衡社会生活所需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下中原。另一方面由于汉族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巩固边防的需要。

中原人口尤其是汉人必然也会向外扩展,寻求发展。因而宋时北方的广大地区就成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杂居的地区。西夏境内的党项、吐蕃、回鹘、靼、吐谷浑,以及辽金境内的契丹、蒙古、女真、渤海、奚等各族人民,在这里从事畜牧及渔猎,汉族人民在这里从事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他们共同为北方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饮食原料。

同时在这里交流膳食原料、饮食技术及饮食用具,最终形成了北方多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例如西夏既有游牧民族丰富的各种肉产品和奶制品,亦有农耕文明的各种谷物和食品,这一点比单纯的游牧民族或单纯的农耕民族的饮食都更加丰富。西夏、辽、金各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渔猎,兼营农业。

因而其饮食风俗既有牧猎民族的特点,又有农耕民族的特色,肉类、谷类兼食,而且二者地位相当,都不可或缺。饮食原料的多来源性是西夏与辽、金等政权饮食文化的又一共同特点。他们的饮食原料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大自然中渔猎采集的食物,这也是所有民族最原始的获得食物的办法,亦是西夏、江、金等族人民传统的产业之一。

这些民族都先后经历了从松散的部落,到完善的行政政权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是靠天吃饭,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他们的食物原料大多来自大自然的野生动植物,如《大金国志》卷三九《初兴风土》载:“女真地饶山林,善骑射……好渔猎”;二是游牧或畜牧饲养的动物,这是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尤其是西夏和辽,畜牧业十分发达,靠畜牧业饲养的动物是他们最主要的饮食原料来源,这在他们的社会前期地位更为重要;三是农业生产的谷物粮食,在西夏党项人、辽契丹人等与汉农耕民族长期的混居中,农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女真人本来就是懂得农耕。在他们社会发展的中后期,汉农耕民族各种粮食作物在这些地区得到普遍种植。

农业所提供的粮食原料越来越重要,他们的饮食原料也越来越丰富。要说明的是宋王朝的汉民族饮食原料,来源也是十分广泛的,相比西夏、辽、金等民族的饮食原料,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宋人的饮食是有主次之分的,绝大部分人民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

而相比之下的西夏、辽、金等民族畜牧、渔猎和农耕,似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饮食文化的发展性亦是西夏与辽、金等政权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西夏、辽、金等非汉民族人民在没有建立政权以前,其社会经济和文化落后,经济结构和饮食结构单一,饮食原料以动物资源为主。

如:西夏党项族在没有向西北迁徙之前,只蓄养牛、马、驴、羊以供食,不会农业,不种植五谷,主要以动物肉食及乳产品为食;辽初契丹人的主食以肉为主,粮食为辅;女真从唐末以来,以渔猎经济为主,处在随水草迁徙、穴居野外的原始社会末期,女真社会早期,以渔猎、畜牧的肉食为主。

但是随着番汉长期混居,尤其是各族政权建立后,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与饮食文化逐渐被这些非汉民族所接受,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入和引进,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使得粮食在主食中的比重逐渐增大,他们的饮食文化逐渐丰富,以肉食为主的一元饮食结构逐渐过渡到多元饮食结构。

如:西夏在汉族饮食的影响下,西夏各族人的饮食逐渐丰富起来。在食用肉食的同时,农作物食物,尤其是面食进一步丰富,西夏的面食有油饼、胡饼、蒸饼、乾饼、烧饼、花饼、油球、角子、馒头等;契丹中期以后,粮食在主食中比重增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在女真人的主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以上所述不管是西夏,还是辽、金等,其饮食文化善于受到汉族的影响,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由丌始的以肉食为上的单饮食结构,逐步发展过渡到肉食和农产品共食的二元饮食结构,因而发展性是这些民族共同的特点之一。

要说明的是汉农耕民族饮食文化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只不过西夏、辽、金等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时间较短,在两三百年之间,便走完了汉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吸收了汉民族已有的饮食文化成果而已。

二、西夏特有的饮食习俗

宋、西夏、辽、金等各民族分别居住在不同方位的地理区域,民族构成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差异很大,饮食原料的来源亦不尽相同,加之各民族独有的发展历史和生活习俗等多种差异,西夏又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特有必须从量上来分析,而不能从面上去看。

否则大家似乎又有共同的特点,所谓的特有又变成了共有。从饮食原料来源上看,上文我们分析了西夏、辽、金等在饮食原料来源上都具有多样性,这里再分析西夏的特色是否矛盾,正如我所说,他们虽然在质上具有相同点,但具体到量上、时间上,西夏又有自己的特色。西夏与辽在前期的饮食原料来源极为相似。

都是以畜牧、渔猎的动物原料为主,到了中后期由于农业的发展,植物原料在饮食生活中才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宋朝的中原汉人始终以粮食作物作为主要饮食原料,女真人是农业民族,同时兼营渔猎,这就决定了其饮食原料自始至终的均衡性。

即使是在女真人建国后,中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粟、黍、裸、粱、荞麦等,在女真人中种植,进一步丰富了女真人饮食原料的情况下,女真人动物资源的摄取,在其饮食结构中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西夏饮食原料与宋、辽、金相比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水产品鱼类资源的不足。

上文我们虽对西夏的鱼及西夏人捕鱼作了简要论述,但这一点与宋、辽、金相比却相差甚远。契丹女真地区江河纵横,东临大海,鱼蟹资源异常丰富,相比西夏人对鱼的种类没做区分,辽金地区的鱼产品却有鲤、鳃、莲、卿、螃蟹、海狗,以及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的大麻哈等鱼类和海带等水产植物。

西夏人在水产品的食用这一点上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可以推测西夏人还是以陆地上的动物资源为主,直至今日,西夏故地的宁夏人民对水产品的食用仍然不多,烹饪技术也较单一。这是西夏饮食原料的缺陷,亦是西夏饮食的特色之一。从谷物类主食上看,西夏人主要粮食食品是饼,而辽和金是粥和炒面,宋则是蒸饼。

在分析之前要说明的是西夏人也有粥和炒面,辽金人也有饼,宋人也有粥、饼和炒面等,只是谁主谁辅的问题。西夏的主要粮食食品是饼类,其中尤以烧饼和胡饼最为流行,甚至在西夏还出现了以买卖烧饼为业的烧饼房,可见饼在西夏人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西夏人每天都离不开“饼”。

相比之下的辽代,他们能用粮谷做出多种食物,但是最常见的是粥和炒面。尤其是粥在契丹最为流行。女真人建国后,很快据有中原,中原地区的各种农作物品种和饮食烹饪技术也传入到了女真,从而丰富了女真人的饮食文化,然而女真人最常食的谷物类主食也是粥和炒面。

西夏、辽、金在谷物的主食上为什么会出现如上差异呢?本人认为原因主要在于谷物原料的差异上,麦类是西夏的主要谷物,西夏的麦类有大麦、小麦、荞麦和青稞等,品种较多产量较大。而做饼的主要原料是大麦和小麦,因而西夏饼是最主要的谷物主食。相比之下辽、金地区主要谷物是粟和黍。

粟在辽地不仅用为契丹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口粮,和契丹官兵的军粮,有时契丹皇帝还用它支援盟国和赏赐臣下,如辽景宗保宁年(公元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同时粟亦是金朝统治者赏赐官员的主要物品之一,粟和黍亦是金的主要谷物粮食,而麦类农作物在女真和金的种植却较少。

粟和黍不适合制作饼,相反却适合做粥和炒面。我们再来看看宋代中原人的谷物主食,宋代时的中原人,最为流行的面食加工方法为蒸,宋代用蒸法加工的面食品种众多,主要有炊饼、馒头、包子、兜子等。

而此时西夏的烧饼却是通过烙、烤而制成,唐代最为流行的方法为烤,唐代烤法加工的面食主要有胡饼、烧饼等,由此可知西夏相比中原宋王朝的饮食是存在差距的。

三、总结

从上文分析西夏、辽、金和宋的主要谷物类主食可知,西夏、辽金和宋在烹饪谷物主食时的方法各有侧重,西夏人在食用谷物类主食时重烙、烤,如烧饼和胡饼便是通过烙、烤而成;辽和金重炒和煮,炒面即是通过炒制作而成,粥是通过煮制作而成;中原的宋重蒸,如炊饼、馒头、包子、兜子等皆是通过蒸制作而成,这亦是各自的饮食特色。

通过上文对西夏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西夏饮食原料、饮食习俗的论述,再与同时期宋、辽、金等民族或政权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可知西夏饮食文化既有同时代北方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共有的特点,亦有自己的特色。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夏与辽金等非汉民族共有的饮食习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