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粽子俏
文字原创/班小涛
“年怕端午日怕中”,说的是到了端午节,一年就正好过了一半。中国人很看重这个节日,将端午和春节、中秋,一并列入一年中的三大节日。而每年端午,粽子是必须吃的,已经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对于我这个曾经插队农村10年之久的老知青,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粽子。
都知道粽子是用芦叶(也有地方用竹叶等)包裹糯米,然后煮熟的一种食物。全国各地有各种形状的粽子,镇江的粽子以三角形为主,而在我插队的丹阳乡下,粽子却酷似半截带脚的“人腿”,也就是说在三角形的后端,会有粽叶卷裹得好长的圆柱形。
那粽子很壮观,看一眼便难忘:一只至少有半斤重。
记得年是下乡插队的第一个端午节,我们3个城里知青户,既没有糯米也不会包粽子。端午那天,我们那个廿多户的小村,每家人都给我们“外来户”送来三五只那种腿型的粽子。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队里是以种秈稻、梗稻为主,糯稻产量不高,每年种出的少量糯稻是按人口分的,每家每户也就二十多斤吧。我们收到的粽子都有几十斤米了,是那年村里拥有粽子最多的一户。插队初期,我们是吃定额粮的,每人每月30斤米……
这样一算,这可是我们3个人将近一个月的口粮了。
后来,我问为什么粽子要包这么大?那些老乡们,谁也说不出真正的原因,说可能是乡间民俗吧。可是我知道,当地并不产粽叶,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粽叶不仅贵而且稀缺。在三角形的基础上添加一两张棕叶就可以多包些米。
我说,镇江有芦滩,粽叶应该不贵。所以自那以后,每年端午前,我都享有“工差”,回镇江帮村里每家釆买粽叶。那时候,隔江的新民洲和邗江红桥的粽叶比镇江便宜多了,我还带根扁担跨江去收购。
对了,丹阳还有一种颇让当地人依赖的食物——大麦粥,早晨起来,用来搭配粽子是最佳食品。那时粮食紧缺,放一把米熬一锅稀汤,临好了,再撒些大麦面。
可是做这个大麦粥必须有一样辅料,那就是放少许“苋”,也就是食用口碱,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碱可是紧缺物资。还有一种替代品,就是小苏打,可是小苏打也不好买啊。
所以,我每次回家,还有一个附带“任务”,跑遍大小药店,帮乡亲们买小苏打。这是题外话。如今大麦粥可是一种难得的食物了。
说起粽子,还有几件难忘的往事。
那时,乡下的粽子大多是白米的,能掺和一些红豆算是奢侈品了。有一年,我们村有户人家养的小猪仔正好赶上端午节要卖,当时是常州奔牛有个集会,于是连我一行10人,一副箩筐挑两只小猪,七、八十斤往返60多里路,主家给每人2元钱。
为了表示诚意,女主人特地寻来当时稀有的红豆,包上粽子给半夜出发的我们吃。
事后,有人问:如果30多里外的奔牛镇有2元钱,让去跑,会去吗?答案是一定不去,何况还要挑几十斤的担子呢,这可是乡里乡亲的情义!
还有一件与美味相关的美事:煮粽子是要用灶火慢慢熬的。那时,村里的贫下中农代表体弱多病,我是民兵副排长,有次煮粽子,是我在端午前夕熬夜帮着在他家灶堂烧火的。
他家还放了几枚鸡蛋一起煮,那鸡蛋的清香,闻着就让人内心荡漾。
后来,他家的二姑娘成为了我的妻子,在她姐出嫁前先嫁给我,被村里人笑话说:大麦不熟小麦先熟。如今,50多年过去了,我妻子也早已去世,然而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至今,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粽锅里煮的鸡蛋。
今年的端午节,因为闰四月的缘故,要比往年迟了许多天。可是,街头商铺早就有粽子卖了,而且品种繁多,鲜肉的、咸肉的、蛋黄的、豆沙的……
可是,我总感觉没有当年下放农村时吃的白米粽子香糯可口,或许是现在物质丰富不愁鱼肉,或许是当年饥饿时的粽子,是人间美食,抑或是兼而有之?
我比别人还要多一个原因:那些在心底里的记忆,更令我回味无穷。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