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宝酝话清明甘醴春迟,食酒清明
TUhjnbcbe - 2025/2/11 17:48:00

 暮春时节,清明将至。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两首关于清明的诗歌,算是从古至今最脍炙人口的经典,在纾解对故者的思念之外,也借酒与寒食表达了祭祖的肃穆。


  02


  清明这一节气,《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前后,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祭祖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它的意义和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深远情怀。


  而寒食节是流传于北方中原一带较早的节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晋代陆机有诗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日期较为接近,所以也有一同过节的传统。


  03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随着历史沿革,“醴酪”一词也开始指代谷物经蒸煮、发酵等步骤而制得的酒。像《红楼梦》中宝玉为袭人留下的一碗桂花酥酪,就是含有酒酿的甜食。


  不过,在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寒食的规定对老弱妇孺的健康并不友好,因此在寒食之外,增加了许多户外活动,旨在促进冬去春来后吸收日光、增强体质。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属于其中规模最大的两种,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场面极盛。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唐·白居易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酝话清明甘醴春迟,食酒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