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雨过三秋有几个含义。
对于农民来说,耕种自然是最大的事情,随着地域的不同,农作物的差异,播种时节也不相同。农业生产中,如果错过了农作物的农耕季节,耽误了耕作时间。那对农民来说就是极大的损失。
那么什么叫做三秋呢?三秋在古代有很多种理解。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里的三秋就是指三个秋天,代指三年。
从农业角度来说,三秋则是一个专有名词,是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制定的名称,分秋收、秋耕和秋种。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早在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农耕业就非常发达,等到秦汉以后,历代君王更是重农固本。晋代以后,中国农耕区域发展最快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北方地区战乱不乱,人口大量的迁往南方,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江南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将江南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
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一年至少种两季庄稼,春天的时候开始播种水稻。这里水稻还包括两种,一种是一季稻,一种是双季早稻。到了夏天就是田间管理。而秋天则是最忙的季节。一是要忙着收割水稻,如果不及时收割,遇到雨水高温时,水稻会出现裂纹粒,就是以后加工过程中米粒不完整,更严重的会生霉,发芽,不能吃了。等于辛苦大半年白白浪费时间。
秋收过后就是秋耕,农作物长得好就需要农民对土地深耕细作,一是清除杂草,二是减少虫害,三是能保蓄雨水。这样土地才能肥沃,为接下来的秋播做好准备。
然后紧接着就是秋种,秋季最常播种的就是小麦,大麦和油菜也是常见秋天播种的农作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农民挥汗如雨,在田野里播下明年的种子,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江南一带秋天的时候,农民是非常盼下雨的,秋雨能缓解干旱的天气,对水稻的结实特别有帮助,如果土壤中水分不充足,特别容易出现减产的情况。而且农耕时如果下场透雨,对冬季的小麦生长非常有好处。
所谓雨过三秋,就是错过了季节,耽误了农时。那么到了寒冷少雨的冬天,要耕作大作物就来不及了,甚至想种一些青菜类来补救都晚了,土地被白白浪费。
推而广之,三秋也可以指秋天这三个月,即孟秋(农历七月)、仲秋(农历八月)、季秋(农历九月),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逐渐转凉,到了冬天,温度就低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只能猫冬,种不了地,即使不是江南地区,雨过三秋,农民种啥也来不及了。当然,雨过三秋也可以指雨下得太迟了,明明农民心急如焚,渴望着大雨的到来,然而大雨就是迟迟没有下,等到秋天过去了,下再大的雨,对于农作物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在农村这句俗语就是对人的一种劝诫,要抓紧时间辛勤劳作,不能误农时,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土地资源。
而人生之路也是如此,人生短短几十年,前二十年可以看成春天,二十到四十岁可以看成夏天,而四十岁则是秋天的开始,这个时候可以收获,也可以深耕,甚至播种也不晚。然而一旦没有珍惜时间,错过光阴,等到六十之后,人生的冬天开始,是不是也来不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