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危害
小麦矮缩病最早由Vanke于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发现,随后在欧洲的多个国家陆续有报道。目前已经证实,小麦矮缩病分布于北非、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矮缩病主要侵害小麦、大麦和燕麦等禾本科作物。麦类作物感病后,体内激素代谢遭到干扰和破坏,导致分蘖无限增多,节间缩短,不能抽穗,造成产量严重下降。
在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先后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80%,损失惨重。—年,匈牙利的麦类作物上发生的病毒病害95%以上都是由小麦矮缩病毒引起的。我国以前没有小麦矮缩病的报道,年以后我国许多地区小麦发生严重矮化、黄化且不能抽穗,经鉴定是小麦矮缩病所致。对从国内15个省份采集的标样鉴定发现,小麦矮缩病毒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年开始小麦矮缩病已经在陕西省局部地区流行,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80%严重矮缩病株约占20%,减产达50%~80%。
二、症状
小麦拔节之前受到侵染会造成植株严重矮缩,轻者株高为20cm,重者仅10cm,自此植株就不再增高,拔节之后受侵染的小麦分蘖长短不一,根部有众多的小分蘖产生;受寄主种类、品系、生长期及生理条件、病毒株系、接种剂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病植株的叶片症状呈现多样性,有的严重黄化,有的保持着浓绿的颜色;有的叶片具有褪绿斑晕圈,叶尖呈现紫褐色;有的叶片叶脉黄绿相间;有的叶片有不规则的褪绿斑块;有的植株的心叶失绿变黄;发病严重的植株不抽穗或抽穗很少,病株矮化严重,分蘖减少,严重时病株在拔节前即死亡,轻病株虽能拔节,多不抽穗,有的虽抽穗,但籽粒不实。
三、防治技术
1.选育推广抗病良种
由于小麦矮缩病在我国发生的时间较短,目前还不清楚国内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根据欧洲各国的经验,小麦种质资源中存在抗(耐)病的材料。匈牙利和德国育成了Banquet、Svitava、Bohemia、MvVeni和MyDalma等中度到高抗的小麦品种,以及高抗的KijevskaJA7和SGUB等育种材料,对防治小麦矮缩病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国西北地区的小麦育种单位应该把抗矮缩病列为育种的目标之一,尽快选育出抗病良种。
2.农业防治
实行农作物大区种植,科学安排种植结构;掌握好播种期,严防早播,适时晩播,是一项关键的防病栽培技术。要精耕细作,清除杂草寄主。麦收后及时灭茬深翻。麦苗越冬期间做好镇压粑耱,使麦苗安全越冬并压埋清除带越冬卵的残存,减少春季虫口。通过合理密植,增施基肥、种肥,合理灌溉,改变麦田小气候,增强小麦长势,抑制传毒害虫发生。
3.药剂防治
对早播小麦田、向阳小气候优越的麦田,用直径33cm的捕虫网捕捉成、若虫,当每30单次网捕10~20头时,及时喷撒1.5%乐果粉、4%敌马粉剂、4.5%甲敌粉剂,每公顷用药22.5~30kg;也可用芸薹素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倍液、病毒立克倍液(或其他防病毒病药剂)、尿素倍液和磷酸二氢钾倍液混合喷雾。配制药液时,先用40~50℃温水,将一包2g的芸薹素化开后搅匀,1min后将尿素、磷酸二氢钾、病毒立克等倒入,加满水,再搅拌1min就可喷施了。必须做好药剂拌种工作,播种前用75%甲拌磷g,对水3~4L,喷洒在50kg种子上,闷种12h后晾干播种,以防治出苗初期的叶蝉。如苗期虫口密度很大,可用40%乐果乳油~倍液喷洒,或40%氧化乐果乳油~倍液喷洒、25%亚胺硫磷乳油倍液喷洒。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庄稼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