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的那些日子
文丨张鹏
之前读了不少有关背馍上学的文章,深有体会,感同身受,也唤起了我中学时期那段艰难而快乐的学习生活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个小山村比较贫穷,缺吃少穿,土地脊薄,收成不好。在我们家,为了节省粮食,母亲总是尽可能的把面磨得“扎实”一些,几乎磨成了90粉。做面条时,分别和一团小麦面和一团高粱面,先把小麦面团擀开,犹如锅盖大小,把那团高粱面包起来揉匀擀成面条,随锅再下些苜蓿等青菜,就够一家人吃一顿了,这在当时农村叫“包面”,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会做这样的面条。
有时候,背上十多斤包谷面去五、六里地外的邻村压成“钢丝”面,回来晾干,吃的时候分一点,用开水浸泡一下,下到锅里煮熟再浇些烧好的汤就可以了,和现在饸饹的吃法差不多……正因为母亲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们家日子还算能过得去,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
上了中学后,家庭情况逐渐好了起来,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都有了承包地,也开始有余粮了。记得那时候,学校离家较远,每个周六我都要赶回家背馍。我回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发好了面,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和面蒸馍。灶膛里烧的是从山上捡回来的干枯树枝和从地里收回来的包谷杆,被雨淋湿后很难烧,烟熏火燎,呛得人近乎窒息。尽管这样母亲还是赶我下午去学校之前蒸好了馍……
从家里把馍背到学校后,大都挂在宿舍窗口上方钉子上,这样比较通风馍不容易坏,也能防止老鼠。
学校宿舍都是之前旧教室简单改造而成的,用木板和几条长凳子搭建成能住二十几个人的一个长通铺。每个人只能住大约二尺多宽,把褥子铺在上面,床铺基本上就算弄好了。每到冬季,寒风凛冽,虽然褥子下面铺了一层麦草,但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从家里带馍的同时,还要用罐头瓶或其它瓶口稍大点的瓶子带一些自家淹好的咸菜,像萝卜丝、莲花白、白菜或酸菜等等。遇上秋季辣椒成熟的时候,在菜地里再摘一把青椒,用纸包一点盐,辣子蘸盐就着馍吃,再喝一碗白开水也算一顿饭。
吃菜的时候,一定要计划好,这顿吃多了,下顿就得少吃,要不然这一个礼拜的菜就不够吃了。
每天早上,学校起床铃响后,我们就要把自己的馍用网兜装好放入学校馏馍的蒸笼里,学校有专人负责烧火给我们这些住校生馏馍。网兜装多装少要根据自己的饭量大小来决定,基本上两个馍就够了,饭量稍大的一顿能吃三个。由于住校生比较多,往往也有馍拿差的时候,但大家都能互相谅解,相互接济一点,基本上都不会饿肚子。
有时回家背馍的时候,正赶上农忙,母亲蒸好馍后凉放在案板上就下地干活了,中午不回来吃饭。我从学校回家后,从盆子里盛上半碗炒面(用大麦、高粱、包谷、豆子等混在一起在锅里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在冬储棚上拿上两个软柿子捣烂放在炒面里,用筷子反复拌匀就算是一顿饭了。还别说,这种炒面挺管饱的,连晚饭基本上都不用再吃了。
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县城每年农历二月二都有古会。会上有一家卖大肉汤的,就摆在北街路边,支一口大锅,锅里炖了一些骨头和肉块,上面漂了一层鲜红的辣子油,再撒些葱花,香气缭绕,看着都让人眼馋。我把自己的馍带过去,要一碗肉汤,泡着馍吃,老板只收二毛钱。就这在当时也不是顿顿都能吃得起的,一个礼拜能在这个地摊上解一两次馋也就心满意足了。
记得年那年夏天,正值麦收季节,结果天公不作美,纷纷扬扬,接连下了一个多月连阴雨,庄稼不能及时收回来,许多麦子都发芽了,那年我们几乎吃了一年的芽麦。用芽麦蒸的馍硬得跟石头一样,馍底是青的,吃到嘴里还粘牙,肠胃极不舒服,时不时肚子会咕噜噜地乱响,我的胃病也就在那时候落下的。
……
背馍的那些日子虽然艰难困苦,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瞥,但对于我来说却终生难忘。我们安贫乐学,无忧无虑,执掌油灯,发奋读书。有不少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大学,有些虽然没考上大学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菲的成绩。
背馍的那些日子不仅锤炼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陶冶了我们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那几年我们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促成了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我们后来的人生走向至关重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背馍上学的那些日子将永远铭记在我记忆的深处!
END
大家都在看有序恢复*务服务中心现场业务办理的公告长武籍张锐利创作剪纸作品长武县亭口镇宇家山村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立功喜报送不停,拥*之光暖人心长武县第七批县管拔尖人才人选公示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