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月0日,北京国家大剧院亮灯,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中新社记者蒋启明摄
赏:从《茶馆》到“施特劳斯”——口味全与此同时,演出院团也选择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方式在观众面前亮相。受年疫情影响,线上演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观众和演出机构的认可,在年春节期间,线上已然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线:国家京剧院大年初一献上由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国粹经典《龙凤呈祥》。北京人艺从初二到初六演不停,平时一经上演便一票难求的三部看家戏《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将于年初三、初五、初六分别进行线上限时展播,这对北京人艺来说也是头一回。中国儿艺在大年初三将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的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这部平时总在各国巡演、讲述“中国故事”的戏,终于回到本土来共同和孩子们过年。国家大剧院更是在春节期间特别打造了一系列线上艺术大礼包,有线上舞台艺术影像展新春特别策划等多场精彩演出。从民乐到交响乐,从舞剧到歌剧电影。这期间,著名指挥家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约翰·施特劳斯、苏佩、莱哈尔与奥芬巴赫,奏响《蓝色多瑙河》、“舞会女郎圆舞曲”、“康康舞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世界经典曲目,喜庆欢快的氛围将带给观众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般的音乐盛宴。资料图:中国国家博物馆“牛事如意”开展迎新春,图为展品。国家博物馆供图学:博物馆里过大年——新年俗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新年俗、新时尚。全国44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的“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首先拉开贺岁展览的序幕,春节期间在50多个城市博物馆和公共文化空间于线上、线下同步推出,展览甄选数百件牛主题文物,为社会公众献上一份“文物新年礼”。国家博物馆的“牛市如意”、上海博物馆的“卓荦迎新”等以“牛”为主题的展览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故宫博物院最新推出的“吉祥如意”展则颇喜庆。办展览的同时,各地博物馆还推出多种多样的新春特别线下活动。湖北省博物馆线下“牛”文物寻宝活动、广东省博物馆“迎春挥春”“牛66扭一扭”“门神版画”“百牛剪纸图”等活动、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里遇上中国‘结’——中国结编制技艺体验活动”“丝路炫彩魅力扎染”体验活动,都为市民提供了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春节活动。此外,精彩线上活动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山西青铜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全馆°虚拟展示,将“吉金光华”基本陈列和“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临时展览“搬到”线上。四川博物院推出了“中国正当潮”文博线上展示及“文博大V带你走进川博文保实验室”线上直播。故宫博物院策划了寒假“故宫知识课堂”视频课等面向学生群体的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走进正月初一的故宫”直播活动,武备馆前的五尊铜牛成为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标。资料图:2月7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南往事怀旧美食街区,演员表演传统川剧变脸。中新社记者刘新摄感:云上非遗年味足——家乡味“过年送花馍,要拿六个再留六个,有来有往……”“咸阳非遗”账号在视频中捧出各色各样的花馍,还将当地有关花馍的风俗习惯娓娓道来。年画、春联、窗花、龙舞、狮舞、庙会、花会、灯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营造着中华民族浓厚的“年文化”氛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各大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一波“视频直播家乡年”,抖音“非遗过年DOU来播”、快手“非遗里的年味”、微博“非遗过大年”等话题之下,大量短视频、直播让不回家过年的民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在网上感受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酷狗主播则带领网友探访了京西皮影、京彩瓷、剪纸、杨柳青木板年画、挂甲寺庆音法鼓等非遗传承人,为“就地过年”的人们带来一场“网络非遗中国年”。温暖人心的年俗应当传承下来,也需要不断融入当代生活。电子红包、快递年货、云端聚会……年俗文化与时代载体创新结合的“火花”不断,从过去的写福、贴福,到当代的网络“集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