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年精心培育,研究团队从多粒种子中挑选2株,培育出全新的水稻品种,各类营养比普通水稻提高了30-%,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营养米,这就是我国首创的“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目前已经在56个国家申请了国际专利,用以保护水稻性状。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条件不断向好,人们已经从吃饱转变为追求如何吃得好、吃得更健康。大米是每个老百姓家中的餐桌必备主食之一,它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你吃的大米到底有多大的营养?有没有富含更多营养的水稻品种?
图为中紫4号水稻。记者王敏通讯员董培良
9月17日,“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现场观摩会在我市举行,首次揭开了高营养水稻的神秘面纱。“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我们基本的目标就是高产,要解决温饱问题。到90年代,在吃饱吃好后,我们的整个育种工作上了一个台阶,考虑健康与营养的问题。我们平常吃的米和面基本上就是提供能量,不能提供其他营养。就算是精米,大部分营养物质也是流失的。”
近日,“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研究团队领导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详细介绍,“我们平常吃的白米,主要是水稻的淀粉胚乳,水稻胚乳是由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两部分构成。淀粉胚乳的主要储存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糊粉层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水稻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胚和糊粉层被磨掉,人们主要食用淀粉胚乳部分,虽然能量很高,但是容易增肥,长期食用容易导致营养失衡。”
从多粒种子筛选出2粒
“一个天真的想法”实现历时12年
刘春明从事种子发育工作30年,在年回国后,萌生了让人们吃上更具营养的大米的念头,这也是“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诞生的缘由。“我在种子领域有许多知识累积,但是应用到产业上创造高营养水稻完全是一个新的尝试,就是通过加厚糊粉层提高营养,早期这只是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行。唯一就是在大麦里面它的糊粉层不是一层,是两到三层,其他禾本科都是单层,我们想大麦是多层的,为什么不能让水稻成为多层,这就是我们整个研究的起点。研究中对我们挑战比较大的就是这个东西的想法到底成不成,本身就完全不可预测,特别是你要验证你的想法、否定想法、证实想法本身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中间找不到的时候呢我们就差点放弃了,但是我们克服了这个过程。”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我们建立了单粒种子的筛选方法,建立诱变的群体,接下来就是最枯燥的筛选部分,我们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切了多粒种子,前后花了五年的时间,拿到了理想的两个株系,ta1株系是3-5层糊粉层,ta2株系是5-10层,在世界上所有水稻里面是都不存在的,是唯一一个,拿到以后我们测定它的营养,没有让我们失望,各类营养比普通水稻提高了30-%。”刘春明说,“有了这个以后我们真正把它变成品种还要把它进行育种培育,高营养水稻要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现在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有全米消费的习惯,市场含量大,中国全米消费低,主要的全米消费就是紫米和黑米,所有营养保留下来,所以我们有考虑把这样一个性状给导入到紫米、黑米里面去,这个过程是跟山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今年我们正式进行大规模展示也是花了五年时间,共历时12年才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中紫’系列的水稻,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从早期想法到最后能够看到结果,看到产业的应用前景,是个周期非常长的过程。”
“中紫1号是我们最早得到的一颗株系,性状比较好,现在的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公斤。中紫4号的总蛋白、总脂肪、铁、锌、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比普通全米增加13%、16%、55%、5.5%、94%、56%、80%、%,比普通白米增加约20%、约22%、约2倍、约2倍、约3倍、约5倍、约1倍、约10倍。所以说,中紫4号是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营养米。”刘春明介绍。
为何在东营落地?
“在盐碱地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品质较好,长势很好,特别适合现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合城乡居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该品种的潜力较大,更为可喜的是这么好的成果能够在*河三角洲特别是东营的盐碱地里落地生根。
中紫系列水稻先后在海南省、山东济宁、济南种植,今年为何选择在我市落户,并召开现场观摩会面世?刘春明给出了答案:“我们前后考虑过很多次在哪里发展营养水稻,到东营来也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我是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所长,一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