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次到同一个城市旅游,这几乎是旅游界公认的“禁令”。作为资深背包客,吴晓倩今年就这样做了。
今年2月,吴晓倩借着大学同学婚礼的机会,到成都住了大半个月,成都和周边城市的大部分景点都被她一口气玩个遍。以至于回到上海,吴晓倩信誓旦旦地对周围朋友说,“短期内绝不去了。”
谁曾想,今年十一假期,她又来了。
不过这一次,吴晓倩没有规划热门景区的行程,而是一些戏剧或网红打卡地,比如歌手刘聪的全国巡演成都站,孟京辉的《成都偷心》,以及“达芬奇IN成都”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
↑“达芬奇IN成都”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
而这些展览和戏剧的参与者,不仅比往常更加激烈,而且,像吴晓倩这样不为景点,专门为戏剧而来的人正在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新趋势。
尽管5A级景区在今年十一假期依旧人山人海,但透过“吴晓倩”们的计划,或许自此后,拉动旅游业的发展还真的不只5A级景区那么简单了。
“昼伏夜出”的旅游
29岁的吴晓倩是上海一所公立学校的老师。平日里,吴晓倩形容自己“比较传统”: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旅途中,她的起床时间都不会超过8点,晚上最晚11点,一定会上床睡觉。
这次旅行几乎彻底拨乱了吴晓倩的生物钟。
按照吴晓倩的规划,此次包括演唱会、话剧和艺术展览三类行程,3日晚上的刘聪巡演结束时已经在晚上10点半之后,而《成都偷心》的演出,也从晚上7点半一直持续到近10点。
根据红星新闻记者了解,无论是刘聪的巡演,还是《成都偷心》的国庆档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或预售成绩。承办刘聪巡演的CH8冇独空间负责人透露,当天观演人数达到了数百人,其中约有3成左右是异地专门赶来的歌迷。
↑刘聪巡演成都站图据受访者
《成都偷心》更是国庆期间专门在10月2-6日进行了5场加演。域上和美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加演门票基本已在开演前全部售光,呈现饱和状态。“而且很多是通过携程和旅行社订票,以外地人居多。”
这并不难理解。《成都偷心》首演之前,导演孟京辉就公开表示,希望这部戏剧“能够成为成都的一个符号”。来自域上和美数据显示,从6月至今,该剧票房已实现数万人次的观影数。
↑《成都偷心》演出现场资料图
这个生存于夜晚的符号,也滋生出愈发蓬勃的夜间经济。十一假期前,成都专门就夜间经济发文,提出要打造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其中就包括《成都偷心》和刘聪巡演这样的夜间旅游、视听等10类消费示范点。
有业内人士向红星新闻表示,《成都偷心》的意义更在于,通过持续性的市场探索,基本“摸清”成都夜间文化消费市场的规模和热情。因而在今年十一期间,演艺市场自发有多个项目入市,尝试在传统的旅游景点之外,形成城市旅游的第二极。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成都旅游的“增长极”还会越来越多。按照成都的规划,未来这里还将催生一批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医美新产品体验等项目,“至少能通过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为到成都旅游找到更多的理由”。
↑小朋友们搭帐篷在博物馆里过夜
第二次旅游,花的钱比第一次还多
选择夜间作为旅游“增长极”的原因,也远不止业态丰富那么简单。旅游总收入,永远是考察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
仲量联行成都董事总经理谢凌认为,发育不足的消费观念和场景,才是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过去,城市旅游并没有缺失夜间的场景。诸如今年故宫举行的灯光秀,就几乎是各旅游城市的“标配”,而很多城市也都设有夜市,提供了夜间消费的场景。
“但夜间旅游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也与产品的日趋同质化有关。”谢凌说。譬如大多数城市的夜市,也充斥着卖相相似的小吃和纪念品。极为相似的业态削减了大部分的购买力,让游客觉得“买了不代表我来过”。
↑成都的一条小吃街图据VCG
但情况已经在改变。
吴晓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按照目前的消费情况,第二次来成都旅游,有可能比第一次花的钱还要多。
从文化消费来看,三个演出和展览已经花费吴晓倩数百元的预算,而根据本地人介绍,她还参加了NUART艺术节,观看了几场室内音乐和戏剧,总共消费已经将近千元。
这只是其消费的很少一部分。吴晓倩说,这些活动前后所购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活动票价本身。
例如,在参加NUART艺术节时,她就在奎星楼街的文艺小店里,买了不少成都元素的文创产品当作给朋友的伴手礼,有熊猫的纸雕塑,以及成都本土艺术家设计的有趣胸针等等。
↑关于熊猫的文创产品
而在看《成都偷心》前,她和朋友在周围酣畅淋漓地吃了顿鲜锅兔,三个人花了小元,期间还在网上排队买了喜茶,人均30元。
一个游客的消费力尚且如此,如果按照往年国庆成都上千万的旅游人次规模,这类旅游的消费额和市场潜力,远远不止传统旅游景点的门票及食宿收益那么简单。
从另一方面看,伴随着文化消费场所经营时间的延长,也将让夜间经济空间更加多元且具有连贯性。
根据仲量联行研究显示,晚上6点到7点间,主要是上班族下班后的消费行为较多,比如社交、餐饮消费等,成熟商业片区和有特色的餐饮店是他们的主要消费场所。晚上9点到10点,以及零点至2点这两个时段,因为能够承接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成为夜间消费的高峰。
在此之前,多个专家就已指出,成都想要发展的夜间经济,一定要脱离“吃吃喝喝”的内涵。“文旅产业恰好就起到轴承的功能。”谢凌说,它既能承接周边夜间餐饮消费的增加,同时也对配套服务如金融、交通服务升级等,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成都IFS图据VCG
转变才刚刚开始
当然,和传统旅游景点来说,无论知名度还是规模效应,这个旅游新“增长极”依然有待发展。
以成都为例,10月2日上午10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就已经卖掉了6万张门票;而*龙溪景区欢乐田园的游客车流量,常常在中午就达到饱和。
尤其是星级的旅游景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普通人视作旅游“指南”。“越是5A景区多的地方,越能形成旅游城市。”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资料显示,国家旅游局早在上世纪末就引入IS标准体系中的原则,于年制定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服务标准》。年6月14日,该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并以《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文件名称颁布。
一个是长达近20年思维模式养成的旅游习惯,一个是新场景新业态,文创产业想要突出旅游景区的重围并不容易。
谢凌表示,从接待规模上看,目前以户外为主的旅游景区接待体量更大一些,“但那些室内的、具有圈层文化的文创作品如果发展至相当数量,其所激发的文化消费的衍生力和市场潜力更不容小觑。”
用谢凌的话说,对成都这样的城市而言,抓住这个增长极,或许就意味着在旅游城市的打造中,相比其他城市更快找到发展的“钱袋子”,更容易把旅游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旅游名城”。
↑成都夜景
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明确城市特色,找到最契合的增长极。
7月24日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中,饿了么口碑的夜间餐饮消费活跃度排名显示,成都排在了第七位。反倒在大麦网晚间演出峰值时段观看统计数据中,成都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的夜间消费里,文化消费反而更有竞争力。
成都市民毛志钢或许代表了一种声音。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平时没时间看话剧,国庆刚好赶上外地的朋友来成都玩,他们也对孟京辉的话剧很感兴趣,于是大家便一拍即合,决定白天在春熙路、锦里等地“打卡”后,晚上来看一场本土《成都偷心》,看完后还可以带朋友吃吃成都的夜间美食。
对成都而言,夜间的文化消费,或许真的是一次值得把握的机遇。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严丹
编辑陈怡西